牛蒡栽培技术及其应用

2010/5/9 10:29:47

【别称】别名大力子、牛菜、蝠蝙刺等。

【科属】属能形成肉质直根的草本植物。

【产地】原产地在温带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处。在我国北京、上海、青岛及台湾等省市均有栽培。

【应用】其根和嫩叶均可食用。尤其是肉质根具有香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有消除胃肠内残存物质,降低胆固醇的功效。近年来研究表明,经常使用牛蒡可防止人体过早衰老,并可预防高血压的发生。看来牛蒡已日渐成为一种颇受人们喜爱的营养保健型蔬菜。

【特性】牛蒡是二年生草本植物,第一年主要进行营养器官的生长,长成强大的叶丛和根系。其肉质直根为供食部分,一般直径3~4厘米,长70~100厘米,外表粗糙,暗黑色,根肉灰白色,收获过迟,易造成空心。植株粗壮,抽薹后株高可达150~180厘米。根出叶较大,叶柄甚长,有纵沟,茎部微红,叶片淡绿色,心形,叶背面密生有白色的茸毛,叶缘具有粗锯齿。冬季地上部分干枯。以肉质根越冬,翌年春季进行生殖生长,抽生花穗,花穗上着生硬球状头状花序,花冠筒状淡紫色或白色,其与叶柄颜色有关。一般结实率 65%左右,果实长纺锤形,有刺,灰褐色,千粒重12~14克,从开花到种子成熟需要30~40天,发芽年限可保持3~5年。

【习性】牛蒡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很强,适宜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生长。种子发芽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5~30℃,光照条件下可促进发芽。植株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地上部分有很强的耐热能力,要求较强的光照,但耐寒能力很差,遇3℃叶片就会受冻害。地下肉质根比较耐寒,0℃以下仍然生长,在-20℃的条件下可安全越冬。 牛蒡属于喜光植物,种子萌发需要光照条件。植株发育需要强光及长日照条件,因此充足的光照是牛蒡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境因素。 牛蒡抗旱不耐涝,在地下水位过高或有积水的地块种植,易受涝烂根,连续淹水2天,肉质直根即会出现腐烂现象。 土壤营养 牛蒡属深根性蔬菜,对土壤有严格的要求。宜于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或壤土。土壤PH6.5~7.5为宜。牛蒡最忌连作,一般每5~6年轮作一次,至少也得3年。前作以谷类作物、叶类蔬菜为宜。切忌以花生、地瓜、茄子、辣椒为前茬。

【品种】 根据肉质根长短,可分为三类。 (1)大长牛蒡 根形细长,长达130厘米,外皮淡黄褐色,平滑,肉质柔软。肉质根中间空洞很少。 (2)中长牛蒡 根较粗,长70~100厘米,根直径7厘米,肉质柔软,味道鲜美。缺点是根中间空洞较大。 (3)短粗牛蒡 根为纺锤形,短而粗,根中间空洞极大,肉质柔软,香味甚浓。

【栽培】牛蒡多露地栽培。栽培季节通常分春秋两季,春茬播期为4月上旬到5月中旬,于9月晚秋或初冬采收,早春若进行地膜覆盖,可提早到3月中下旬播种,8月即可采收。秋播为8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种,到第二年6~7月采收。气候温暖地区播种,可稍迟些,若过早播种,春天易抽薹。 (1)种子处理 播前要先晒种子1~2天,因新收的种子有休眠现象,应采用硫酸及变温处理,以打破休眠,同时播前24小时清水浸种,也可去除种皮内抑制发芽物质。浸种后放入25℃温箱中催芽,可促进发芽。一般每亩播种量0.5~0.6千克。 (2)整地作畦 种植牛蒡的地块应及早深耕多翻,精细整地,以利于牛蒡根群发育及肉质根生长。土壤要深翻,深度70~75厘米,一般翻耕1~2次,翻地前每亩施厩肥2000千克,尿素10千克或硫酸铵17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氯化钾6千克,充分和土壤混匀。有机肥施用前必须仔细去掉石块和塑料等杂物,土块一定要打碎,以免形成过多歧根。将施足基肥的细土作成高畦或高垄,宽1~1.5米,长则因地块可长可短。 (3)播种 商品用牛蒡生长期一般为 120~140天,生长期短,则产量较低;生长期过长,则会造成空心,降低品质。因此应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收获期。春播以5月初为最佳播期,秋播则以9月中下旬为宜。播前先催芽处理,然后播种于高畦上,深2厘米,株距5~6厘米即可。 (4)田间管理 ①间苗 牛蒡播种后一般7~10天出苗,子叶展开后进行第一次间苗,展开1~2片真叶时第二次间苗,真叶4~5片时定苗。间苗时要拔出小苗、过旺苗、畸形苗等,最后定苗时保持苗距12厘米,每亩留苗1万株左右为宜。 ②中耕除草 幼苗生长慢,苗期田间杂草较多,所以中耕除草十分重要。见真叶后浅锄,一般中耕三次,结合清除田间杂草,及时中耕培土。 ③浇水 牛劳生长期长,生长量大,耗水量较多。苗期一般不宜浇水,浇水过早根层浅,歧根多。到6~7月份后,天气干旱,叶片出现萎蔫现象时,即应及时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肉质根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