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的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

2010/8/24 7:28:47

量82

无花果的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

无花果,学名Ficus carica Linn。落叶灌木或乔木,高达12m,有乳汁。据科学家研究,无花果并不是没有花,它有花但是花很小,人们看不到而已。所以,人们才把它叫做“无花果”。

无花果的栽培技术

定植

在温室内按南北行定植,行距1.8 m,共41行;每行2株,株距3m。沿行向挖宽50cm、深60cm、长5m的定植沟,按照每666.7m2施腐熟有机肥4000kg,过磷酸钙150kg、硫酸钾10kg,与土壤搅拌均匀,然后回填至沟深的4/5,踩实,浇水,覆一层表土。

定植选择晴天。苗木选用1年生苗,用生根粉沾根,按定好的点定植,先覆土,后提苗,使根系舒展,踩实后再覆土封垵,做渠灌水。间隔1d再灌水1次,干背后松土、整平,覆盖地膜。

定植后及时定干,定干南低北高,南株定干10cm,北株15cm。定干时剪口要平,将剪口用油漆密封好,然后用专用果树袋将树干套住,防止树苗抽干死亡。 温度管理

冬季定植的无花果苗,已经通过休眠,可以直接进行升温,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温度不低于8℃。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白天升温时湿度会相对下降,要进行人工喷水。当地表15cm土层温度在10℃以上时,无花果根系开始活动,1月初(定植一个月后)开始萌芽,将专用套袋摘掉,浇大水1次。

萌芽后50-70d内,当≥10℃有效积温达1400℃时,开始结果。为使结果部位降低,防止徒长,此时温度要相对低些,白天气温控制在25℃,夜间气温控制在13℃。5月份可将草苫撤掉。为防止夏季雨水侵袭无花果,要保留棚膜,将顶部和前裙打开通风、控温。夏季较热时,进行人工喷水降温。

水肥管理

1、施肥

比例为钙:氮:钾:磷=1.43:1.00:0.90:0.30。氮、磷、钾三要素的配比,幼树以1.0:0.5:0.7为好;成年树以1.00:0.75:1.00为宜。基肥,以有机肥为佳,一般在落叶后的休眠期施用,要求1kg产量施有机肥1.0—1.5kg。开条沟或环状沟施于枝展的下方。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每年应追肥(土施或叶面喷施)5~6次。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果实成熟期间以磷、钾肥为主,并补充钙肥(土施、叶喷均可)。土壤追肥应结合浇水进行,开沟追肥、覆土浇水,不提倡地表撒施。果实生长发育期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增大果个,提高产量。

2、灌水

必须根据墒情及时补充水分。无花果主要的需水期是发芽期、新梢速长期和果实生长发育期。灌水方法除传统的沟灌、穴灌外,有条件的可进行滴灌和喷灌。无花果一次灌水不宜过多,尤其是果实成熟采收期,要避免土壤干湿度变化过大,应始终保持稳定适宜的土壤湿度,以免导致裂果增多。另外,无花果抗旱力强,耐涝性弱,在梅雨季节要特别注意及时排水,雨后及时划锄松土。 建园

1.园地选择 无花果喜温暖干燥,喜光性强,忌寒冷阴蔽。一般在年均温15℃以上,冬季最冷月均温8℃以上,夏季最热月均温20℃左右,5℃以上年生物积温1800℃,最适于生长;温度降至-10℃~-12℃时,枝梢顶端受冻;降至-20℃~-22℃时,地上部受冻致死。由于无花果有强大的萌蘖复壮能力,受冻后基部的潜伏芽到了春天,又很快萌发抽生新梢,迅速恢复株丛和结果。由于无花果原产在半干燥地带,对水分要求不高,在年雨量400~800毫米地区,即可正常生长和结果;在云南800~1200毫米地区均可栽培;如雨量过大,地下积水过多,反易导致落叶和果实糖低。无花果要求光照充足,通风透光好,年日照时数以2000小时左右为宜。对土壤的适应范围广,砂土、壤土、沾土、酸性土、中性土和碱性土都可生长,但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pH值6.2~7.5的砂质壤土最好。

2.园地整理 园地如是荒地或丢荒过久的二荒地,先挖除荆棘杂草,深犁细耙,种上两茬苕子或苜蓿等绿肥,待土壤较为熟化和有一定肥力时再栽。如是大斜坡地或陡坡地,应先修筑梯地或鱼鳞台,做好水土保持。栽时要塘大肥足,苗壮根好,深度适宜。

3.配置授粉 普通型品种自花授粉能结实,可以不配授粉树,但原生型、斯密奶型和中间型三类品种,自花授粉的结实率低,则需配置异花品种授粉。授粉树只需占总株数的5%即可。

4.栽植密度 无花果树势强健,生长旺盛,树冠开阔,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多长成高大乔木,且又是喜光性强果树,所以株行距不宜过小,一般大田栽培以4米×5米为宜,树冠大的品种还可加大到4米×6米或4.5米×5.5米,最小不得小于3.5米×4.5米。庭园栽植,应离开建筑物脚1米以上,四周应距其他树木1.5米以上,且不能种在高大遮阴树下。

5.栽植时期 秋栽在秋末冬初的10月下旬至11月中句,春栽在立春后的2月上旬,秋栽的先长根后发叶;春栽的先发叶后生根,以秋栽为好。

无花果的病虫防治

桑天牛

在砀山2—3年l代,成虫始发于6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为盛期。成虫产卵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常将卵产于距面30cm左右的树梢或二年生大枝上。产卵时成虫在树皮和木质部咬出“u”或“T”形刻槽,并产下l粒卵虫。小幼虫危害极易发现,凡是见到有红褐色粪便处,其中必有幼虫。幼虫从上向下蛀食皮层,由在韧皮部越冬,次年春本质部蛀食。第三年5—6月老熟幼虫化蛹,6—7月羽化成虫。

防治方法

①每年6_7月成虫产卵期人工捕杀。

②对上年有虫害的无花果树,于4—5月份和9-lO月份在枝干部最后一个幼虫排粪孔处以8o%敌敌畏乳油或40%杀螟松50倍液,用注液器注入虫孔。或用药棉蘸药剂塞入虫孔,杀幼虫效果好。也可在初孵幼虫尚未蛀入木质部之前,选用内吸性强的杀虫剂40%氧化乐果100倍液或10%灭虫精100倍液喷酒枝干及产卵处。

炭疽病

本病是无花果果实上重要病害,由于该病危害常使大批果实腐烂。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果实,亦可侵染枝条。果实受害后,在果面呈现圆形、稍凹陷、褐色斑块,随后在病斑上出现同心轮纹状黑色小点,天气潮湿时在其表现长出粉红色粘质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团。最后病斑不断扩大,果实软化腐烂,有时干缩成僵果悬挂树上。枝条得病后呈淡褐色斑块,后逐渐干枯死亡。

发病规律:病菌在僵果上越冬,第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侵害枝梢和果实。以后在新的病斑上再产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天气潮湿,阴雨连绵能促使病害大发生。果实最初感病,由于症状不明显,较难察觉到,直至9月果实接近成熟,病斑迅速扩展,田间发病明显加重。

防治方法

(1)冬季认真清园,减少田间传染源。

(2)在6-7月梅雨期及初秋应认真喷药保护果实。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文章版权: 华夏园林商情 苗木病虫害防治 花卉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