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 乔木,高达15cm。刺粗壮,通常分枝,长可达16cm,圆柱形。小枝无毛。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12-18cm;小叶6-14片,长卵形、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5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无毛。花杂性,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花萼钟状,有4枚披针形裂片;花瓣4,白色;雄蕊6-8;子房条形,沿缝线有毛。荚果条形,不扭转,长12-30,宽2-4cm,微厚,黑棕色,被白色粉霜。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山皂荚 乔木,高可达25m。刺略扁,长5-10cm,常有分枝。幼枝淡紫色。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25-30cm;小叶8-12对,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l-4cm,全缘或有疏圆齿,上面有光泽,中助上有短柔毛,下面无毛;长枝上为二回偶数现状复叶,有3-6对羽片;小叶5-10对,狭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轴有短柔毛。细长总状花序;花有短梗;杂性异株,花黄绿色;雄蕊花瓣椭圆形,雄蕊8;两性花的雄蕊较小。荚果长25-30cm,宽2-3.5cm,扭曲,并有泡状隆起,种子靠近中部;种子卵状椭形,稍扁,栗褐色。花、果期6-11月。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状】本品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1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鉴别】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 列,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皮层为2~3列薄壁细胞,细胞中有时含棕红色物。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偶见簇晶,纤维束旁常有单个或2~3个相聚的石细胞,壁薄。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连接成环,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少量淀粉粒。
【采集】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
【药材】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质坚硬,难折断。药材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无臭,味淡。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辛,温。
《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选方】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
生于路边、沟旁、住宅附近。
生于山地林中。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切片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