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红褐斑病

2010/8/29 12:05:34


症状为害叶片。初为黄褐色小斑点,有时1片叶上有数十个病斑点。小斑点逐渐扩大为直径1-2厘米病斑,内部淡褐色而周边略呈角型浓淡有差别的同心轮纹病斑。病重时病斑直径可达2-3厘米。病健交接暗灰色部分发生灰白色绵毛状霉。
病原Corynesporacassiicola(Cooke)Lindau称棒孢菌,病菌孢子多生于叶面,背面也可产生,但较少。分生孢子梗多数单生,细长,不分枝,具1-7个隔膜,浅褐至黄褐色。分生孢子顶生,具厚壁,分生孢子基部膨大,倒棍棒形或圆柱形,直立或弯曲。
传染途径1、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菌丝或孢子在病残体上可存活6个月。
2、病菌还可产生厚垣孢子及菌核,渡过不良环境。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
3、病部新生的孢子,进行再侵染。在生长季节,再侵染多次发生,逐渐蔓延。
4、病菌侵入后潜育期一般6-7天,高湿或通风透气不良易发病。温差大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1、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2、搞好温室内温湿度管理,注意放风排湿,改善通风透气性能。3、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1600倍液。温室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用量每667平方米次250克,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次1公斤,隔7-9天1次,连续2次或3次。

相关信息
  • 一品红褐斑病防治 2011-1-21
  • 一品红褐斑病 2010-8-29
  • 一品红褐斑病的危害与防治 2011-7-15
  • 褐斑病 2010-12-15
  • 一品红病 2011-3-07
  • 人参褐斑病 2014-3-26
  • 葫芦褐斑病 2013-10-29
  • 大花蕙兰褐斑病 2012-4-30
  • 玉竹褐斑病防治 2011-7-07
  • 瓜叶菊褐斑病防治 2011-7-07
  • 荷花褐斑病防治 2011-7-07
  • 万寿菊褐斑病 2011-7-07
  • 大丽菊褐斑病防治 2011-7-07
  • 金银花褐斑病防治 2011-7-07
  • 雏菊褐斑病防治 2011-7-07
  • 凤仙花褐斑病防治 2011-7-07
  • 鲁冰花褐斑病 2011-7-07
  • 富贵竹褐斑病防治 2011-4-20
  • 菊花褐斑病防治 2011-1-21
  • 石竹褐斑病防治 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