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蝼蛄

2010/8/29 12:51:53

【别名】南方蝼蛄,土狗,地狗,啦啦蛄等。

【目科】直翅目,蝼蛄科。

【学名】Gryllotalpa africana

【分布】全国各地。

【危害对象】蝼蛄是一种杂食性害虫,能危害园林植物多种花卉、林木的种子和幼苗。

【危害征状】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取食刚播下的种子、种芽和幼根,或咬断幼苗根茎,也食害球茎和块根、块茎;幼苗根茎被害部呈麻丝状,这是判断蝼蛄危害的重要征状;此外,蝼蛄在近地面活动开挖的隧道,常使幼苗的根系与土壤分离,使之失水干枯。

【形态特征】

(1)成虫:雌成虫体长31~35毫米;雄成虫体长30-32毫米;体淡灰褐色,密生细毛;头圆锥形,暗黑色;前胸背板卵圆形,背面中央有长约5毫米的门陷;前翅黄褐色,伸及腹部长度之半;后翅卷折如尾状,伸出腹端;前足特化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3~4个;腹部纺锤状,背面黑褐色;腹面暗黄色,末端有较长的尾须1对(图1 56)。

(2)卵:椭圆形,初产时长约2.8毫米,宽1.5毫米,孵化前长约4毫米,宽约2.3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生暗紫色。

(3)若虫:若虫初孵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并逐渐加深。若虫共八九龄。

【发生规律】非洲蝼蛄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及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4月越冬态虫开始活动危害;越冬代的成虫于5月中下旬陆续产卵,产卵前先在腐殖质较多的土层中筑土室,卵产在其中。越冬代若虫,4月上旬开始活动危害后,于5月上中旬剁化为成虫,并交尾产卵,6月为产卵盛期,卵粒集合成堆。该虫性喜温湿环境,穴土而居,白天潜于地下,夜晚外出活动,有趋光性,并喜在马粪或有机肥料堆集处群集,有同类相互残杀的特性,11月人土越冬。非洲蝼蛄在土中的垂直活动,主要受到温度、湿度和食料条件的影响。土壤湿润有利于蝼蛄活动;10~20厘米深处土壤含水量超过20%,活动危害最盛,低于15%时,活动减弱;适量降雨后常加重危害,但雨水过多,土壤水分达饱和时,也影响正常活动。蝼蛄的分布和密度还与土壤类型有关。最适宜蝼蛄生存的是盐碱土,其次壤土,粘土发生较轻。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料,可减轻或避免蝼蛄危害。

(2)人工防治:在蝼蛄产卵盛期,结合苗间管理工作,发现产卵洞孔后,再向下深挖5~10厘米,即可挖到卵,还能捉到

(3)物理防治:悬挂黑光灯诱捕成虫,尤以温度高、天气闷热,无风的夜晚诱杀效果更好。

(4)粪便诱杀:在受害严重的区域,每间隔3米左右挖长、宽各0.3米、深0.5米的方坑,贮存牛马粪1~1.5千克,上盖青草,清晨掀草搜虫捕杀。

(5)毒饵诱杀:用麦麸、棉子饼、豆饼或秕谷等50千克炒香作饵料,加90%晶体敌百虫0.5千克,水50千克,制成毒饵,傍晚时每666.6平方米施1.5~2千克,诱杀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