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名法命名规则
根据双名法规定,每种植物的拉丁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前面的词是该种所在的属名,开头字母大写;后面的词是专门说明这个种的种加词,开头字母小写。由这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植物名又称为学名,用斜体或者下划线表示,如夹竹桃的拉丁名Nerium indcus,由属名Nerium(夹竹桃属)和种加词indicus(印度的)组成。 种加词通常是一个形容词,用来修饰一个物种的独特的、但并非必然唯一的特征植物,或指出了该属、种的产地(之一),或反映出该属、种发现者的姓氏等等。例如,桂花的拉丁名是Osmanthus fragrans,属名和种加词分别表明"花有香味"和"芳香的"之含意,将桂花芳香馥郁的特征充分显示了出来。又如石竹的拉丁名Dianthus chinensis,属名表示"花美丽而清雅",种加词指出石竹产于中国。再如珙桐的拉丁名Davidia involucrata,属名出自曾在我国采集大量植物标本的法国人大卫(David)的姓氏,种加词是"总苞片"的意思。珙桐是大卫首先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现的,因其花序基部有两片白色总苞片,如舒展着双翅的白鸽,异常美丽。
科、属、种是植物分类最常用到的分类单位。 "种"以上的分类单位是"属",再往上是"科"。而"种"以下还有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 variety)、变型(forma, form)等更细的分类阶元。寒兰的拉丁学名为Cymbidium kanran Makino,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属是种加词,第三个词是命名人。属名+种加词=种的学名(用斜体),命名人(用正体),但在多数苗圃和园林文献中,命名者的名字通常省略,因此寒兰最简单的写法就是Cymbidium kanran。紫中华寒兰是寒兰的一个变种,除寒兰本身的名称外,还要加上变种的标志(Var.)、变种附加词和命名人:Cymbidium kanran Makino var. atropurpureum T. K. Yen,省略去命名人以后,可以简写成Cymbidium kanran var. atropurpureum。而红寒兰是寒兰下面的一个变型,整个学名的写法与变种相似,也是在寒兰种名之后加上变型的标志(f.)、变型附加词和命名人:Cymbidium kanran Makino f. rubescens Makino,省略去命名人以后,可以简写成Cymbidium kanran f. rubescens。变种(型)的标志和命名人用正体,变种(型)附加词用斜体。
尽管推荐所有的种加词应当小写,但也有些可以例外,在下述情况下种加词的首字母可以大写:1)种加词源于一个人的人名;2)源于以前的一种属名;3)源于一个俗名。于是,人们可以看到大卫枫的拉丁名Acer Davidii,因为种加词指Armand David,源于一个人的人名。
杂交种的植物命名,通常在此杂交植物的学名前用一个乘号"×"。商业草莓是杂交的,是两种草莓属植物Fragaria chiloensis和Fragaria virginiana偶然杂交的产物。商业草莓的学名是: Fragaria × ananassa 其中乘号"×"表示它是一个杂交种。实际上一种杂交种名应当写作Fragaria ×ananassa(在×符号之后不留空间),不过,符号×通常被错误地理解成一个字母X,并引起种加词的误读,如xananassa。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杂交种的双名这样表示: 属(Genus)× 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
虽然双名法并非完美无缺,但利用这个命名法,每一种植物只会有一个名字而不至混淆。这样只要一见到某一花卉的拉丁名,它的属名也就知道了,以此进一步查找它的科名就方便多了,对于种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也易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