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农联合体”再上新台阶

2008/1/17 11:54:00

  近年来,云南花农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呈现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数量从2004年的103个扩展到了2006年的157个,“花农大联合体”雏形随之出现,以“农户+农户+品牌”、“公司+品牌+农户”等模式组织起来的联合体,越来越适应大市场、大流通和大采购的需求,其组织模式也更优化。
  一、形成集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大联合体”雏形。
  近两年,面临着国内一些省份及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花卉产业的迅速崛起,仅靠相对分散、资本薄弱的花农组织和企业的努力远远不够。经过3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花卉产业起步最早的呈贡县出现了大联合体雏形。
  以昆明市伊尔康花卉出口联合体为例,2006年,该联合体组织者之一霍兰昆联盟昆明市杨崇礼等20个种花大户、百胜农资合作社、伊尔康花卉销售联合体和一些汽车运输个体户,组成花卉大联合体。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他们向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出口鲜花1100万支,出口创汇突破100万美元。该合作社最大的特点是“联盟共赢、分工协作,多方联动”。联合体花农中的20个核心农户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思想意识较超前,不断总结经验并及时指导其他社员生产。霍兰昆说,形成联盟后,对发展潜力大的中亚、南亚和中东国家市场,必要时统一应战,以达到占领更大国际份额的目的,并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最佳目标市场,变销售淡季为销售旺季,变滞销为畅销,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依托KIFA交易机制发展起来的联合体,运作模式以“农户+农户+品牌”和“农户+农户”为主。
  从2004年起,一些志同道合的花农联合起来“报团”闯市场。经过两三年的奋斗,他们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玉溪通海十街玫瑰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典型。该合作社自2005年起,采取“引导+指导”统一生产中各个环节,大大提升了产品品质,使得其“联庆玫瑰”在国内外市场获得了较高的口碑。2006年,“联庆”牌月季在KIFA的交易均价达到了每支0.87元,获得了在KIFA交易均价排名第一,取得了产品免检资格。今年,十街玫瑰合作社的社员由2004年的42户壮大到了近200户,月季种植面积增至400亩,产品80%达到了出口标准。
  三、依托企业发展起来的联合体,运作模式有“公司+品牌+农户”和“公司+农户”。
  “公司+品牌+农户”的组织模式在通海、元江等地组织花农生产鲜花,改变了花卉产地离销地远的劣势,公司为当地花农提供生产培训、技术指导、物流和销售服务,把花农纳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与花农实现有机联合,有计划、分步骤生产。以公司品牌销售的花农产品,按照KIFA当日交易的价格进行核算,交易透明。凭借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周到的服务,花农心甘情愿选择购买企业生产的优质种苗,企业因此获利,并一心做好服务及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
  四、以销售渠道为支撑的联合体,运作模式以“农户+农户”为主。
  云南龚杨洋桔梗合作社有250户社员共生产洋桔梗800亩,日销售洋桔梗切花5000余支,其中60%的产品经昆明芊卉种苗有限公司、华泰联合花卉(昆明)有限公司等贸易企业出口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均价达在每支1元以上。
  据负责人刘丽珍介绍,龚杨洋桔梗合作社以“微利经营”为原则,花农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种苗和农资由合作社低价统一供给,每株种苗合作社仅有0.03元左右的利润,而社员从合作社购买的农资产品,合作社不赚取利润。此外,合作社定期从花农的产品销售额中提取3至5%的费用,为花农提供田间技术指导、培训、销售和运输等服务,并正确引导花农生产,按市场需求计划种植和采摘。
  五、政府牵头的花农组织,起到了服务和引导的作用。
  县市(区)级的花卉协会,通过与花卉重点企业联合举办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为花农讲授田间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切花采摘技术及采后处理技术,同时将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传递给花农,进一步提高了花农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昆明市安宁八街使用玫瑰协会,坚持走“基地+协会+公司”的道路,2006年协会建成的产品加工房和办公区,开发了玫瑰含片、玫瑰糖等10多个“喜来甜”品牌系列的花卉深加工产品,提高了食用玫瑰的附加值,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37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