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化苗木生产现状及培育新技术

2007/9/28 22:37:00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绿化苗木生产现状及市场前景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绿化苗木培育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控根快速育苗技术、ABT生根粉的应用、全光照自动间歇喷雾扦插技术、容器育苗技术、高位嫁接改冠换头育苗技术、组织培养及工厂化育苗技术等先进的育苗新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绿化造林和生态环境建设,把国土绿化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近年来各地在城市绿化美化、绿色通道绿化工程、农田林带林网、村镇环境整治以及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也促进了绿化苗木产业的迅猛发展。


    一、我国绿化苗木生产发展现状


    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绿化的发展,以及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等刺激因素作用,近些年来绿化苗木生产规模扩大非常迅速。据《中国花卉园艺》2005年第17期公布的中国花协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底,全国苗木花卉的种植面积达954万亩,比2003年增长了47.8%,其中观赏苗木是促成面积猛增的“主力军”,一年内增长达185万亩,增幅高达52.7%,已达占各类苗木花卉面积总和55%的大半壁江山。根据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全国苗圃年平均经济效益为7.5万元/公顷(约合5000元/亩)。


    据国家林业局统计:1998~2001年全国林业苗木育苗面积平均每年以24.32%高速度增长,2001年达到33.74万hm2,苗圃存苗量376.98亿株,当年可出圃苗木250.93亿株。近些年来苗木花卉生产规模扩大非常迅速,有些地方甚至是以几何基数增长的。新建的苗圃集中在以下三类地区:大、中城市周边;著名苗木之乡附近;启动“林业六大工程”带动的西部省区。从1998年到2003年,短短六年的时间,苗木花卉种植面积由3.6万公顷增加到23.3万公顷,增长了5.5倍。


    由于近几年育苗面积迅速扩张,苗木数量大幅度提高,大大超出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需要,加上宏观调控后,国家政策侧重于粮食生产,退耕还林面积大大减少,对造林苗木需求量降低,导致苗木供大于求,其中常规树种和小苗过剩现象尤其严重。例如上海在迄今为止的55年中,建成区内绿地中所有苗木的总和共计1840余万株,而现有在圃苗木共有两亿七千万株,其中仅香樟苗木的总量就已经超过了6000万株。据统计,2004年全国苗木积压超过160亿株,其中以杨树、油松、侧柏、沙棘、樟子松、杉木、山桃、刺槐等品种为最多。不仅造林用苗结构性过剩,园林绿化用苗也不例外。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出现的绿化苗木生产结构性过剩使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区域特征明显,产品结构地区差异显著


    根据2001年农业部全国观赏植物苗木及花卉种苗产销情况统计资料,观赏苗木生产面积较大的省份为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广东和山东。根据区位与主要市场可以将上述观赏苗木生产重点省份划分为3个产销中心:一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主要市场的江浙地区;二是以京津走廊为主要市场的豫冀鲁3省;三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主要市场的粤湘地区,这三大中心的绿化苗木生产面积占了全国总生产量的74.81%。除此之外,以重庆和成都为主要市场的四川地区生产发展速度也较快。因各地气候、资源和区位市场条件的差异,各地品种结构存在很大的区别。河北、山东和河南等长江以北省份的育苗面积中,杨、柳苗木的比例要占绝大多数;南方省份树种品种相对丰富,城市绿化和四旁植树用比例较高。总体上讲,北方多数省份以杨柳槐为主,南方诸省各有特色:如江苏以雪松、广玉兰、龙柏、小檗等为主,浙江以黄杨、桂花、杜鹃、红枫、金叶女贞和木兰科树种等见长,湖南以红花继木起家,河南以黄杨打市场,广东用热带树种满足自己,各地都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绿化种苗产业。


    3、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行业竞争更为激烈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苗木花卉生产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苗木花卉生产的经营主体过去主要是以国营苗圃为主,现在则转向国有、集体、个体共同参与,而且社会参与苗木生产的比例不断提高。大量民间资本的投入成为促进苗木花卉产业生产格局改变、树种和品种更新、生产技术革新的最大动力。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在绿化苗木发展过程中,个体苗圃的比例由1998年的45.5%提高到2004年的73.7%,而国有和集体的比例正逐年下降。


    民营企业迅速成长是近年来苗木花卉业最大的亮点,资产上亿元,面积上万亩的大型民营园林绿化苗木企业崛起,与原有的国有和集体苗圃,农民个体苗圃构成三足鼎立之势,改变了以往的苗木花卉生产格局。民营企业在引导市场,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等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例如在发达国家普遍应用的容器育苗技术便由他们引入国内,容器苗所具备的诸多优点将给大田育苗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一次革命。公益性绿化工程所需园林绿化苗木的绝大部分仍将依赖国有和集体苗圃,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和企业内部改制会令国有、集体苗圃吐故纳新,实力进一步加强。


    苗木花卉市场的竞争已演化为规模和技术的竞争。近年来,苗木花卉生产领域出现了几个资产上亿、规模上万亩的大型私营园林苗木花卉生产企业。例如,浙江杭州蓝天园林集团现有园林绿化苗木1.3万亩,投资超过6000万元;山东昌邑金丝达集团现有园林绿化苗木1.1万亩;河南郑州鸿宝园林集团投资1.1亿元,发展园林绿化苗木1万亩以上,这些大型园林绿化苗木企业在资本运作、品种选育、市场开发、园林绿化苗木销售以及“公司+农户”生产模式的扩张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使我国的苗木花卉行业出现“资本+技术”的企业运营模式,跳出了以往个体苗圃的“低投入、低产出”发展套路。为园林绿化苗木行业势必要面临的资源整合、规范市场、有序竞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由于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绿化种苗产业,不仅大大促进了绿化种苗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还推动了绿化种苗产业的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二、我国绿化苗木市场前景分析


    当前我国苗木花卉市场需求呈快速发展态势,但各地因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不同,在市场容量、市场成长速度和市场对品种产品结构的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1、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带动绿化苗木市场


    近年来,国家相继投入上千亿资金,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工程、万里绿色通道工程以及林业六大工程等重大项目,这些生态工程的建设,关系到我国人居环境质量,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而生态建设的主要载体就是造林,这样就给绿化造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空间,给苗木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据了解,2003年全国造林计划任务安排1066.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925万公顷,年需种子1905万公斤,年需苗木226亿株。而全国实际当年可出圃苗木产苗量约288亿株。


    2、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绿化种苗需求稳步增加


    根据200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到2010年,全国城市规划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2001年全国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2001年全国城市新增公共绿地为20093hm2,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6m2。若要达标,在2002~2010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还要增加2万多hm2。除公共绿地稳步增长外,各地居住区、单位、防护绿地和借地绿化也快速发展,公共绿地和其他绿地在整个城市绿化中所占的比重,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和不同年份有所差异。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的非公共绿地的发展将会远远高于公共绿地的增长,城市绿地总量将迅速扩大。在过去的数年里,我国城市绿地增加速度最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京津走廊和珠江三角洲以及沿海开放城市,这也是该周边地区绿化种苗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上海、北京等城市的绿化规划,在今后一个时期,这些地区的绿化种苗需要仍将十分旺盛。北京市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规划从2003年起还将增加各类城市绿地6800hm2。上海市规划2020年全市6340hm2的土地,将有2146hm2的土地变绿。其他各大城市绿化事业也快速发展,如沈阳市2001年投入了41亿资金用于绿化建设,武汉市规划自2002年起4年内将新种植各类树木1亿多株。除此之外,全国各中小城市绿化发展也十分迅速,如浙江的绍兴、义乌、慈溪等县级市近年来城市绿地以每年40~60hm2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设市城市有1000个左右,城市绿化美化是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重点工作之一,它为我们绿化种苗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道路绿化、城市森林建设种苗需求迅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