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苗木综合 >> 草坪 >> 详情显示

马蹄金白绢病发生与防治研究

2007/12/13 12:08:00

      在武汉地区,马蹄金草能四季常绿,生长整齐,不需修剪,易繁殖,适应性强,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双子叶草坪植被。但近几年马蹄金草坪普遍严重发生白绢病,造成马蹄金草大面积成块死亡,严重影响了马蹄金草坪的观赏价值。为此,近3年来,我们对马蹄金白绢病的病原菌及该病在武汉地区发生规律与防治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株 
  马蹄金白绢病的病原菌(从马蹄金白绢病区中挑取菌丝及菌核萌发培养获得) 
(二)、供试药剂 
  30%爱苗E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多氧清水剂(安徽绩溪生物化工总厂);64%杀毒矾WP.(瑞士诺华公司);10%世高WG.(瑞士诺华公司);58%雷多米尔锰锌WP.(瑞士诺华公司);生石灰(自备);草木灰(自备);磷酸二氢钾(武汉无机盐化工厂)。 
(三)、试验方法 
  1、马蹄金白绢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从潮湿的马蹄金病叶上挑取菌丝及菌核接种在PDA平板上,置于22±1℃恒温条件下培养,并对其进行柯赫氏法则检验,以验证其为该病的病原菌;再进行分离、再培养,观察菌丝、菌核形态,记录菌丝生长情况与菌核形成时间,并根据其形态与培养特性进行种类鉴定。 
  2、观察田间马蹄金白绢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3、马蹄金白绢病病穴处理比较 
  2001年8月初,洪山广场马蹄金草坪发生白绢病,造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枯死块,当时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措施:  
  (1)、挖除病残体和表土后,撒施生石灰(100g/m2),铺植健康植被; 
  (2)、挖除病残体和表土后,撒施一层草木灰(100g/m2),铺植健康植被; 
  (3)、挖除病残体和表土后,撒施拌有磷酸二氢钾的细土(100g/m2),铺植健康植被; 
  (4)、挖除病残体和表土后直接铺植健康植被。 
  4、田间药剂筛选试验 
  2003年9月初,在市园林局前院马蹄金草坪上随机选取36个病穴,对刚刚发病的马蹄金按照田间药效试验方法进行了药剂筛选。供试药剂为:30%爱苗EC1000倍、1%多氧清水剂300倍、64%杀毒矾WP.500倍、10%世高WG1000倍、58%雷多米尔锰锌WP500倍等5种杀菌药液。对病穴分别进行喷雾和淋灌的施药方式,每处理3个重复,并施以清水为对照,分别在施药后的第3d、7d、10d、15d调查病穴面积,计算相对防效。 
相对防效=(对照病区增长面积-处理病区增长面积)/对照病区增长面积×100% 
  二、结果与分析 
  1、病原菌分离、培养及鉴定的结果 
  将从马蹄金病株上挑取的菌丝与菌核接种到PDA培养基上,经培养均可形成褐色菌核,将该菌核接种到无病草坪上并使草坪保持一定湿度,可引起马蹄金发病,且发病症状与原来的症状相同;再从这些马蹄金病株上分离菌丝与菌核进行培养,其培养性状也与以前培养性状相同,可确定该菌为马蹄金白绢病的病原菌。把单粒菌核再次接入PDA培养基,在22±1℃恒温下培养进行观察研究,培养2d后菌核萌发形成菌丝,11d后又形成菌核;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无色,7d后可观察到菌丝体结合成锁状联合,无子实体且缺乏孢子,该菌应属无孢目(Mycelia Sterilia)真菌;能形成菌核,菌核初期为白色,表面粗糙,后逐渐变为淡黄色至褐色,表面平滑而有光泽,不与菌丝相连,为球形或近球形,直径0.5~1.2mm左右,形似油菜籽,菌核断面十分紧密。据此鉴定该真菌为小菌核菌(Sclerotium sp)\[1\]。 
  2、病原菌为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2002年8月24日将马蹄金白绢病的菌核撒施在所内健康马蹄金植被上,并适量浇水,在8月28日和9月10日先后发现两处发病,但9月23日后阴雨,气温下降,病情得到控制,一周之后,病区Ⅰ死亡直径平均为75mm,病区Ⅱ基本完成恢复。发病初期,马蹄金靠近地上部分的匍匐茎和叶柄被病原真菌侵害变褐色,湿腐,长出许多白色绢丝状菌丝,多呈辐射状,边缘处尤为明显,后期在发病部结出许多菌核(见表1)。 
表1马蹄金白绢病菌核致病性发生情况(详见《园林科技信息》) 
该病是土传病害,可以通过菌核、病残体及土壤表面上的菌丝进行再侵染,该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如:砂质土壤易发病;土壤富含有机质,偏弱酸性的易发病;偏施氮肥易发病;而土壤粘性较强发病轻;土壤PH值大于8时发病轻,且菌核不能萌发\[2\]。高温潮湿天气有利于此病发生,尤其是持续高温后,又常小雨转晴,马蹄金白绢病便可迅速发展。武汉市区每年6月份梅雨前,马蹄金生长良好,7月上、中旬有些老病区轻度发生,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通常高温干旱,白绢病有所控制,8月下旬至9月底则是全市马蹄金白绢病重发期,10月份气温下降白绢病又得到控制,马蹄金生长慢慢恢复良好。 
  3、病穴处理措施的效果 
  通过四种处理措施来控制马蹄金白绢病皆有一定的效果,同时也有差别(见表2)。采用直接挖除补铺能短暂有效避过发病高峰时期,但有两种“后遗症”:一是在补铺后如果气侯适宜会继续复发;二是由于在原病区的病健交界处清理不干净,继续发病,与补铺块形成“蛙眼状”。为此,在挖除补铺的基础上结合撒施生石灰、草木灰和磷酸二氢钾细土,发现撒施草木灰后补铺的病穴区恢复快,1周之后便与原草体愈合,植株生长正常,两年未复发白绢病,是这四种处理措施中最佳方法。而撒施生石灰虽然能很好地控制白绢病发生,但容易使土壤碱性化,会抑制其正常生长;配合施加磷钾肥能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在防治白绢病上也有较好效果。 
4、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 
表2几种处理措施防治马蹄金白绢病效果(详见《园林科技信息》) 
表3几种杀菌剂防治马蹄金白绢病的田间效果(详见《园林科技信息》) 
通过用爱苗、多氧清、杀毒矾、世高、雷多米尔锰锌等5种杀菌药液进行马蹄金白绢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见表3):5种杀菌剂对马蹄金白绢病的控制都有效果,但又存在明显的防效差异,其中杀毒矾、世高和雷多米尔锰锌的防效优于爱苗与多氧清的防效,在药后3天便达到80%以上的相对防效,病区面积扩展不大,说明田间较好地抑制了白绢病菌丝的再侵染,由于马蹄金草在9月份正是越夏后的生长旺季,当白绢病得到控制后,能匍匐生长覆盖病区,所以在药后10天,病区面积比施药前小,因此相对防效超过了100%,同时调查发现,在淋灌了杀毒矾和世高药液的处理区各有一处病穴完全恢复。试验还表明,施药前病区面积越大防效相对较差,病区面积小防治效果相对较好,说明马蹄金白绢病要在始发病时抓紧防治,而且在施用的5种药剂进行防治时,采用淋灌的施药方式明显好于叶面喷雾,所以防治时最好是对白绢病的病穴针对性地进行药液淋灌。 
  三、讨论 
  1、马蹄金白绢病属无孢目(Mycelia Sterilia)、小菌核属的土居性真菌引起的病害,其发生、流行与土壤质地、气候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在武汉地区每年高温后小雨转晴时便严重发生。在发病的诱导因素研究方面,Punga(1983)认为严重发病是高温干燥使得菌核萌发率显著提高所致\[3\]。在致病机理方面,陈枝楠等(1988)研究认为主要是乙二酸(草酸)和细胞壁降解酶类,或二者协同作用,使寄主韧皮部组织腐烂\[3\],所以针对其致病因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2、作物白绢病常用石灰水液进行防治\[4、5\],在马蹄金白绢病的化学防治上,严巍等(1999)介绍用25%敌力脱EC对白绢病有较好效果\[6\],我们在推广时也得以确认,但该药剂费用较高,而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64%杀毒矾WP、10%世高WG和58%雷多米尔锰锌WP皆对马蹄金白绢病有很好的抑制力,尤其在发病初始期进行效果更佳。在园林养护措施上,目前武汉地区许多园林单位和绿化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采用挖除病残体与表土后补铺健康植株的方法,如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撒施草木灰或磷钾肥土可更好地预防马蹄金白绢病蔓延及复发。因此,在了解马蹄金白绢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加强肥水管理,在白绢病初发期用上述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结合病穴处理措施,完全可以控制该病的发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H.L.巴尼特B.B.亨特,沈崇尧(译),半知菌属图解,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210-211. 
[2]王就光等,华中农学院学报,1984,3(2):41-46. 
[3]Punga Z. K. et al, Plant Disease, 1983, 67:875-878. 
[4]陈枝楠等,作物白绢病研究现状,植物保护,1988,2:45-47. 
[5]崔鸣等,魔芊白绢病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植物保护,2002,28(6):35-37. 
[6]严巍等,马蹄金白绢病的防治研究,森林病虫通讯,1999,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