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杨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从意大利引种的杨树品种,老百姓称它为意大利杨树,因而简称意杨。我县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种栽培,其速生丰产性状已显见。
切实推进全县杨树产业的发展,实现意杨速生、丰产、高效,意杨生产中需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一、选好良种,确保速生近年,国家实施六大林业工程,特别是南方速生丰产林以来,各地大力发展植树造林,苗木需求量大。社会上极少数人利欲熏心,出售的苗木以次充好,或"以桃代李",即一般品种充作优良品种。因此,在选购苗木时,一定要谨慎把关,选购良种。我县推广的意杨品种是指经省林业局审定、认定的优良品种,即35杨、NL-351杨、I-69杨、I-72杨、NL-95杨、NL-895杨。
二、坚持"四大一深",奠定速生基础
(一)栽植时间栽植时间早迟是影响意杨成活率的因素之一。根据外地经验,结合我县气候情况,确定全县栽植意杨时间为: 1、挖穴(塘)时间:当年的12月底前,各地要按规划、按要求,将栽意杨的树塘全部挖结束。 2、栽植时间:翌年的2月底前,全部完成意杨栽植任务。
二)栽植技术为充分体现意杨速生丰产性状,必须抓好栽植基础关,掌握"四大一深",即大苗、大穴、大水、大株行距和深栽技术。 1、大苗:苗高3.5米以上,高径比100∶1。 2、大穴(塘):培育大径材一定要挖大穴,为100厘米×100厘米×100厘米;培育小径材、纸浆材可小些,但应大于60厘米×60厘米×60厘米。本县培育大径材为主。 3、大水:栽植时一株树一桶水。 4、大株行距: (1)复合经营:株行距为4米×10米,或5米×8米,行距间套种其他作物。 (2)纯林(圩堤、河堤、绿色通道):株行距为4米×5米,或3米×6米,栽植后第2~4年及时隔株间挖或间伐。 5、深栽:将树苗原根茎埋入土中60~80厘米,河南、河东地区深一些,河北地区视地下水位,可稍浅一些。夏季地下水位过高处不宜深栽。
(三)技术环节 1、定点放线,按栽植密度定好点,放好线。 2、坚持先打塘,再购苗。 (1)按大塘规格挖塘,挖塘时,将表土、心土分开放。 (2)苗木要随起、随运、随栽。据外地经验,意杨起苗后,48小时(2天)内一定要栽植完。防止苗木失水是保证成活的关键,要尽一切可能在起苗、运苗过程中保持苗木新鲜。苗木运到造林地后,最好把苗干下部放在河(水)中浸泡,使之充分吸水后再造林。 3、栽树前,先将太长的侧根剪短,以防栽时窝根,影响生长,将伤、断根及机械损伤严重的根系清除,以免发生腐烂而感染病害。栽植时,把树在塘中放正,先回土至塘1/3处,将树苗向上轻提一下,以使根系舒展,浇水半桶,再回土至塘2/3处,浇水半桶后,将塘土回满。回土时,先回表土,再回心土,并做到边回土边捣实,同时,将树周做好缸口,以便天干时浇水,下雨时,不流失,利保水。栽植时,树木要上行上线。 4、苗木上端如有弯曲,可在栽植时,将不垂直地面的苗木梢部转向北面,利用杨树苗木的向光性逐步把苗木梢头调直。
三、营造混交林,抵抗病虫害 为减轻病虫对意杨的危害,保证意杨健康、快速生长。各地在营造成片林时,可配置苦楝、泡桐、水杉等树种与其混交。树种搭配比例,意杨∶苦楝或泡桐或水杉为7∶3或8∶2。据外地经验,意杨四周栽植苦楝,天牛危害率降低50%左右。
四、加强管护,提高成活率
1、及时做好抗旱排涝工作。天旱时,要及时灌溉浇水,提高成活率。如栽植后发现苗木地上部分已干死,成活无望,但苗根还存活时,应立即截干平茬。雨涝时,要及时排水。意杨虽然需水量大,但是地下水位过高和土壤含水过多时,又常常因根系缺氧而生长不良。据《南方型杨树培育技术》一书介绍,在夏季,林地水淹1周,就可使杨树幼林落叶,并对其生长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夏季暴雨后必须立即排除林间积水。
2、风雨后,如树苗倾斜,要及时扶正。
3、松土、除草。松土、除草对幼林(树)生长的影响很大,它能防止杂草与幼树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提高土壤通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改善杨树根系的呼吸作用。意杨纯林每年需松土、除草1~3次。复合经营的意杨林可行以耕代抚。
4、修剪侧枝。随着树龄增大,逐年修去树高1/3的底下枝,成林树修枝最多不超过树高的1/2。即意杨栽植后3年左右,掌握在早夏、中夏生长季节或冬季休眠季节进行修枝,修枝时间以前者(剪口处萌芽枝条细)为好。修枝强度:幼树控制在1/3树高,连续进行3~4次,可培植无节通直干材达10米以上,以后修枝强度控制在1/3~1/2树高之间。剪口要与主干相平,不能留桩,否则会有节疤;每年在主干未超过10厘米时,逐年向上修去侧枝。在整形修剪的剪口、锯口处往往会萌出嫩枝,要在春末夏初及时抹除。 五、复合经营,提高效益林农复合经营是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上,把林、农、牧、渔、副等业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多种群、多层次、多效益、高产出特点的复合生产系统。从经济上看,这种生产系统收益高、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从生态方面看,林农复合系统在空间上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时间上是合理套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更有效地提高光能和土地资源利用率。林农复合经营比单一经营能更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植物种类,减少病虫害,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提供了更多产品种类,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1、林-苗复合结构造林后,2~3年内,在林下大行距间进行培育林苗。育苗品种按各地造林绿化任务而定。如:为满足发展意杨产业需要,可培育NL-351杨、35杨、1388杨等,育苗株行距为30厘米×50厘米,或25厘米×60厘米,每亩育苗3000~3500株(为苗圃育苗量的70~80%),也可培育绿化苗。林分郁闭度大后,可行林-菌或林-牧经营。
2、林-农复合经营杨树林下套种小麦、油菜、黄豆、花生等。前2年粮食产量不受影响,第3~4年产量稍有下降。林内光照不足时,秋季间种一季油菜、蔬菜,或种耐阴的牧草、养鸡、鹅、羊或鱼等,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加工能力,种草莓、生姜、耐阴中药材及其他耐阴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
3、林-药复合经营意杨林下间作药材,由于大多数药材经济价值较高,收益较大。林下间作的药材品种主要有芍药、天麻、白术、贝母、板蓝根、薄荷、山药、金银花等。林药间作,林木为药材提供蔽荫条件,以防夏季烈日高温伤害。对于贝母、白术等偏阴性植物,可为其提供阴湿的环境。同时,林下间作药材大多采用集约化的精耕细作,有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增加肥力,促进林木速生。合理的林-药复合经营,能使林下种植药材保持较高的产量。据资料:在稀疏林下间种白术,每亩种植1万株以上,干白术产量可达100~150公斤;在不能间种小麦的林下间种板蓝根,每亩可收获鲜根300~400公斤;林下间种芍药,种植3年后收获,每亩可产400~500公斤。
4、林-菜复合经营意杨林下套大棚,棚内每年可种植两季辣椒或套种西瓜、甜瓜、马铃薯等。
5、林-渔复合经营利用滩地或低洼地进行开沟抬田,垛面栽植意杨,林下套种农作物或牧草,沟内饲养鱼、虾等。
6、林-草-牧复合经营意杨林下套种多花黑牧草、紫花苜蓿等耐阴性牧草,这种牧草不仅可以幼龄林下套种,也可在郁闭的中龄林、近熟林下套种,每年每亩可养鹅50只,收入远远大于种粮收入。此外,林内可放养羊、鸡等。但是幼龄林禁止放羊,待林木长到羊不会对其造成伤害时再放。
7、林-食用菌复合经营意杨林下培育平菇。由于平菇生长发育只需散射光,忌直射强光,林内蔽阴、湿润、凉爽的生态环境很适于培育平菇。山东省嘉祥县在湖滨苗圃的杨树林下培育平菇,经济收益十分显著。同时,林下育菇,有益于高效利用残余基料,促进林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