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茶花可算得上是花卉中的扛鼎之作,无论走进哪户农家庭院,都会看到“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色惊岁月非,的山茶花。在无数日子的轮回中,云南山茶花傲风雪、战寒霜,给大自然增添春意,给人们心底注入生机,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刚直不阿的篇章,真可谓“游蜂掠尽粉丝黄,落蕊犹收蜜露香。待得春风几枝压,年来杀菽有飞霜。”
我就生长在云南一个名叫凤庆的山村,凤庆盛产茶花,自古以来就有“蒲门(今凤庆)茶花甲云南”的美称,那枝条细软、花深玫瑰红色的“软枝秀球”,枝干短小、片多花大的“恨天高”,花色深红、花瓣硕大艳丽的“蒲门茶花”……为藏在深山峡谷中的凤庆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儿时,我耳闻目睹了凤庆人对茶花的那种特别的感情。我看见,大人们把茶花栽种在庭院的花坛上,精心把茶花整容成球形、伞形、柱形,让墨绿的山茶树或引着墙边伸展,或顺着地面平卧式的匍匐前进,把山茶造型得丰富多彩,把庭院装点得如诗如画。每年早春,当烂漫的山茶花绽蕾吐蕊,村里人总要将成熟多余的山茶花采摘下来,去掉雌雄蕊,把山茶花瓣捡洗干净,按花色品种做成各色可口的“沙拉点心”,假若家里来了客人,人们就在山茶花里炒上鲜嫩的子鸡或肉片,烹调成美味佳肴款待嘉宾。或者干脆用山茶花拖油、拖面、油煎后掺糖制成又香又脆的茶花饼,让客人捎给亲朋好友,捎去山里人一片诚挚的心意,共享山里人特别的鲜花美味食品。此情此景,是用尽词语也难表达出来的。而我们小孩子,则用剪刀剪下一枝枝怒放的山茶花,插在装有清水的玻璃瓶中,放在老师的教桌上,让淡淡的花香,解去老师的疲惫,让老师的脸上绽放茶花一样的笑靥。
长大后,我在丽江看到了那株被人们炒得沸沸扬扬的“环球第一茶”的“万朵茶”,才知道自家小院里的茶花是小得多么的可怜。万朵茶是“二树一体”的山茶花,它由九芯十八瓣的狮子头和实生的红花油茶靠栽生成,在500年的漫长岁月中,万朵茶在育花人的独具匠心的培育之下,把枝干编织成盘扭错综复杂的三坊花墙,一顶盖式的大花棚,使游人有“人在花树下,如在花房中”的感觉,构思之深远,手艺之精巧,可谓美妙绝伦,难怪著名的植物学家秦仁昌教授要说“世界山茶之王在中国,中国山茶之王在云南,云南山茶之王在丽江”的话了。
其实,云南茶花早就源远流长,据899年成稿的《南诏图传》中“奇王之家……瑞花两树,生于舍隅,俗称橙花……”的文字记载,文中的“橙花”就是白族语言中的茶花,可想而知,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云南白族先民就开创了人工栽培茶花的先河,至今,在大理巍山诏王故里的巍宝山中,还生长着一株名为“朱沙紫袍”的古茶,古茶树高17.6米,这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最高的山茶花。
随着岁月的变迁,季节的更替,云南茶花逐年发展,到了明代,古城大理已经出现了“大理千万家,户户养名花,倾心致尊谁?莫过山茶花”的鼎盛时期,一些诸如“二乔”、“连片托珠”、“小桃红”、“玉狮子”、“独心大理茶”、“松子壳”等珍贵山茶品种亦被人们培育出来。明代著名人士冯时可曾在《滇南茶花记》记中写到:“滇中有茶花甲海内,种类七十有二,冬末春初盛开,大于牡丹,一望若火”。可见,云南茶花在那时就极负盛名,时至今日,云南茶花通过科学选育,品种已经达到200多个,占全国茶花总数的70%。
因了云南山茶花,一些关于讴歌茶花的文化也兴隆起来,古今诗人们以山茶吟志,以山茶抒发情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明末学者杨慎用“正月江南春色早,山茶处处齐开了。艳李妖桃都压倒,装点好,云岭处处红云岛”的诗词记载了云南山茶的物后景观。大诗人郭沫若在云南昆明见到姹紫嫣红的云南茶花后,被茶花所陶醉,曾用“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初见满城霞。人人都道牡丹好,我说牡丹不及茶”的诗歌高度评价了山茶花的可贵品质。当他看到了昆明黑龙潭开花最早的“早桃红”茶花后,同样诗兴大发,留下了“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笑傲中。惊醒唐梅睁眼倦,衬陪宋柏陪睡姿”的佳句。酷爱山茶花的司空图在他《红茶花》中写到:“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牡丹枉用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他把宫廷珍爱的牡丹与山茶相比,把对山茶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陆游亦有“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女放数枝红。”的讴歌茶花的诗句。许霞客在《滇中花木记》中亦有“滇中花木皆奇,而山茶、杜鹃为最”的感叹……
丰富多姿的云南茶花和底蕴深厚的云南茶文化,吸引了无数国际游人,一些热爱云南茶花的专家学者纷纷走进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搞科研,立项目,使云南茶花品种不断扩大,美国对云南茶花进行选肓,已肓出了类似“通片草”的“里德利”,形似“恨天高”的“威斯通”,澳大利亚也用云南山茶选肓出了形似“大理茶”的“巴蒲洛娃”、新西兰则肓出了“伯格”等茶花新品种,使云南茶花家族品种相继在国际中亮相,一点一点提升着云南“花卉王国”的品牌。
如今,云南山茶花通过人们的开发,使山茶全身都成了“宝”——人们用山茶树绿化城市、绿化庭院,建成茶花专类院。用茶叶作为材料、药材,《本草纲目》就有“山茶微辛,甘寒,凉血。治吐衄肠风下血,汤、火伤灼用红者。子、妇人发直,研末掺之。”的处方;《植物名实图》中也有“山茶,本草纲目始录,救荒本草,叶可食及作饮料,其单瓣结实者,用以榨油,山地种之。花治血症。”的评说;而在凤庆,人们用茶花与酒泡成茶花酒,用以治跌打损伤,用糯米与茶花熬成粥治痢。人们还用山茶的种子榨油,使山茶成为山区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用山茶籽榨油后的油枯,加工成洗涤剂、肥皂等产品,使山茶做到了“物尽其用”。
千百年来,一株株平凡的云南茶花就这样在无数个日子中带着梅花的高韵劲节,携着牡丹的国色天香,兼有桃李的春光烂漫,与勤劳的云南人生息共存,它用火一样的激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云南人高风亮节的精神情操,伴随着云南先民们走过了沧桑的历史岁月,使人茶之情在生息繁衍的日子中不断得以提升。《大理府志》中就有这样详细的记载:600年前,大理感通寺的高僧法天,不远万里,用人背马驮,把一株大理红山茶献给了明太祖,并在1384年2月29日,在应天府桃李盛开时节,准时怒放于大明皇宫之中,向明太祖表达了民族团结、和平的时者,那其中的人文内涵,至今仍然具有不朽的历史意义。
于是,云南人常说,要了解云南,就必须读懂云南茶花的内涵。因为每一株云南古茶,都是一个生命的历程,历史的缩影,每一个关于山茶的厚重典故,都是一幅云南发展历史的凝固的画卷。假如你在品题云南山茶的过程中,能把一个个章节贯穿起来,你就会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这就是:云南山水美如画,我们都是画中人。
写到这里,本文应结束全文了,但总感到对茶花依然有种不能言尽的感觉,还是用明代张新《咏山茶》的诗作为本文的的结尾罢:
曾将倾国比名花,别有轻红晕脸霞。
自是太真多异色,品题兼得重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