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又名红花木茶、红花果茶、大茶梨、山茶梨。因最早发现于浙江,故又有浙江红花油茶之称。近年来,植物学和树木育种工作者在浙江红山茶种质资源调查和杂交试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观赏价值,越来越受到园林部门的青睐。
一.形态特征与分布
浙江红山茶为常绿小乔木,高3-6米;树皮灰白色、平滑不裂,小枝光滑无毛。叶革质,长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以至矩圆形;表面亮绿色,背面青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边缘疏生骨质透明之细锯齿,微向外卷;长7-12厘米,宽2.5-5.5厘米;叶柄粗壮,长0.8-1.6厘米,无毛。花单生枝顶,直径8-10厘米,艳红色;雄蕊深黄色,成两轮排列,雌蕊长2.5-4厘米,花柱单一,线状,2/3以上呈三裂,子房无毛。蒴果球形,卵球形,厚木质,直径4-6厘米,基部萼片宿存。每室含种子3-8粒,种子半球形,直径约2厘米。
浙江红山茶主要分布于浙江丽水市庆元、龙泉、景宁、云和、青田、遂昌、松阳、缙云,仙居、平阳、泰顺、文成及开化等市县山区,及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皖南山区也有分布。
二.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
野生浙江红山茶在海拔500-1500米的山地杂木林内和溪涧两旁,常呈团块状分布或零星散生。生长处年平均气温12-14.5℃,年降水量1900-2250毫米,极端低温-9℃,极端高温32℃。在山鼠为害较轻的山地,天然更新良好。根系有内生菌根共生。
浙江红山茶萌芽力强,根基萌发的植株生长快。萌芽能力随树龄增长而逐渐减弱。
枝条每年抽生新梢两次,春梢在3月下旬(春分前后),夏梢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大暑至立秋)萌发。抽生夏梢的枝条上,侧芽少,顶芽也不发达。
花期暴寒和干旱,是招致落花的主要原因。
一般10-15年开始结果。果实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秋分至寒露)成熟。果实黄褐色,或表面微呈暗红色。
三.园林观赏价值
诗人苏轼吟云南山茶花诗曰:“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花。”当代诗人郭沫若诗云:“人人都说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
原来处于深山人未知的浙江红山茶,自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60年代植物学家将其作为山茶家族中的一个新种记载以来,如今已成了蜚声中外的园林观赏植物珍品。
浙江红山茶植株形态优美,叶色翠绿,花大,色彩艳丽。丛植早春开花时绯红一片,美不胜收。孤植于花坛中央或假山石旁,均能自成美景。若与花期相近的玉兰、深山含笑、腊梅等树木混植,更是相得益彰。其抗寒性强,为山茶抗性育种的优良亲本,深受广大园林科技工作者的重视。
浙江红山茶不仅在中国金华山茶物种园争芳斗艳,而且远涉重洋,在英国、法国、瑞士、德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安家落户,并繁衍后代。1972年7月,在南非著名城市依凡拉的里得艺术馆举办的国际植物科学画展上,浙江红山茶独领风骚,被选定为画展的张贴宣传画,一时间,中国浙江红山茶开遍了南非主要城市的大街小巷,大放光彩。
四.主要栽培技术
浙江红山茶可以播种、扦插和嫁接繁殖。
播种:种子采集后即播,或将种子混湿沙贮藏至翌年早春播种,均有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一年生苗高10-15厘米,根茎粗0.3-0.4厘米,每亩地产苗10万株左右。
扦插:多在5-6月或8-9月进行。 此扦插容易生根,插穗宜选树冠外围、组织充实及叶芽饱满的当年生枝条。插穗长8-10厘米,入土3厘米。插后喷水保湿,忌阳光直射,可用遮阳网或芦 遮荫,一个月后即可生根。生根后逐渐增加光照。
嫁接:一般用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做砧木。常用靠接、切接或芽接。也可用拉皮接或插皮接。穗条长约5厘米,顶部留一叶,穗条上应有2个以上腋芽。嫁接多在春夏二季进行。适宜温度为25-30℃。
浙江红山茶一般在秋季或春季栽植。移栽野生苗最好多带好宿土。因每年抽梢2次,早春以施氮肥为主,促进春梢生长;5-6月施磷肥为主,有利于花芽分化。
浙江红山茶应保持树冠自然形态为主,不宜修剪过重,只需除去枯枝、病枝和过密花蕾即可,使每个枝条保持1-2个花蕾。
盆栽的浙江红山茶需要用深盆,盆土要求肥沃疏松,排水良好,每2-3年换盆一次,每年施完全肥料1-2次。如能用菌根土拌和会更好。生长季节适当追施液肥,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因抗寒性较强,在长江中下游淮河以南地区,冬季可以不用移植到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