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种苗抗病性繁育

2012/11/17 19:19:17

红松(Pinus Koraiensis)原产于我国长白山、完达山和小兴安岭,北起于小兴安岭北坡孙吴县东南毛兰顶(北纬49°20′,南至辽宁省宽甸县(北纬 40°45′),喜生长于温和湿润的气候,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冬季可以耐受-50℃低温。它材质轻软,耐腐性强,不挠不裂,容易加工,广泛应用于建筑、车辆、船舶、桥梁、家具、造纸、医药、食品及工业原料。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木材之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宽甸县作为红松分布的南部边缘地区,自 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松栽植面积逐渐扩大,一部分成熟红松林表现出稳定的生物学特性,早期栽植的红松(如黄椅山火山公园千亩红松林),已经进入结实盛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诱使人们展开更大规模栽植红松,全县现有红松林11多万亩。但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红松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也逐年加重,如松疱锈病、烂皮病、落针病、松针褐斑病、流脂病、松阿扁叶蜂,或不明原因的单株枯死、根腐等。经过调查与林木经营者探讨,我们认为导致红松生长能力下降有如下原因:

一、苗木抗病虫害能力下降,自身抗逆性减退

由于红松可观的经济效益,红松种子、苗木成为育苗、造林的热门货。种子、苗木跨省份、跨地区栽培已成为快速创立产业的首选,致使种子、苗木在短时期为不能适应引入地气候、土壤等必备的立地条件,再者,林木经营者所持有的林地,并不是完全适合栽植红松,因此,引进的种子、苗木表现出生长速度的突然加快或减慢,栽培地的病虫害趁机危害寄生。这说明,不适应当地引种及经营措施超出了红松自身调节能力,导致种苗自身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发生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植物生理结构和功能失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

二、幼苗栽培后,疏于管理,忽略病虫害预防

从现存红松幼林生长状况来看,红松上山苗成活后,在大幼林阶段或者刚进入速生期,约(8-15年生)对森林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相对薄弱,就容易遭遇各种有害生物的共同侵害。林木经营者仅仅重视于苗木成活率,存在“有苗不愁长”思想,并且对红松生物学特性不甚了解,很少对地区性气候及林地小气候的变化进行分析,不能及时发现病虫害流行的苗头及症状,或存侥幸心理,期待发病幼树自行恢复生长。例如幼龄红松林密度过大,林地湿度大,林间缺少散射光,宽甸县年降雨量1051毫米,集中于6-8月份,而且雨热同季,很容易诱发烂皮病、落针病、疱锈病的流行。红松林内及周围经常生有各种引发病害的转主寄生植物,也是病害发生的条件。

三、种子、苗木抗病虫害遗传性下降

由于红松种子、苗木来源于纬度差别较大的省份、地区与现栽培地气候差异过大,栽培者又缺乏对红松种苗资源在原产地的生长特性做深入研究,为了尽快获取经济效益,而采取人工措施,如促使红松幼树过早地进入结果期,人为干扰了红松自身生长特性,忽视了植物体内存在的非常复杂的蛋白质的作用,它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可能改变它们的组织成分,影响到种子、苗木抗病虫害的遗传因子发挥作用。

不合理的间伐、修枝、改变了红松林木单株相互协调的森林环境,森林疏密不均、林地间光照、温度湿度等小气候因子不一致,也可诱导林木体内抗病虫害遗传因子的变异。其变异积累到一定量,就会造成病害的产生和流行。

以上现象说明,红松自身综合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主要是由于种苗资源的质量因素造成的。因此,应当重视和开展抗病繁育种苗工作,对红松这一树种微观结构,做一个重新定位,应用生物遗传学理论,做深入的抗病繁育研究。

1.选择利用本地优质种源

以宽甸县为例,宽甸县做为红松分布的南部边界区,早期栽培的红松已经进入结实盛期,年产种子约1000多吨,可以满足本地区育苗造林的需求,用本地产种子繁育苗木对气候、土壤、降水、光照、风力等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提高新植林的抗病虫害能力。但是要采用优质母树所产种子,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和抗递性方面的遗传性。

优质种子取自优良母树,母树要树干通直、圆满、树冠均匀,整枝较好,树干中央形率在0.7以上,平均胸径和树高比同一林地的林木分别大15%和100%以上。结实能力强,没有遭受病虫害。所采的种子应按种子采制工艺,经过脱粒、水选、晾晒、筛除杂质,经检测含水量降到9%时,装入铁桶内密封、干燥,在4。C以下种子库和地下库贮藏备用。

2.繁育优良苗木

对应用优选的种子培育的苗木,并不意味全部可用,而是自苗木出土后,及时发现淘汰染病,虫害苗、生长力达不到整体平均水平的,这样的苗木意味造林后将缺乏生长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优良的上山苗,应选用4-5年生,地径0.3-0.4厘米,苗高10-15厘米,苗径粗壮,顶芽饱满,根系完好,须根发达的苗木。上山苗用于造林后,应及时清除发病苗,防止引发病害流行。

3.应用生物遗传理论,深入开展当地红松生物学特性研究。

如上所述宽甸县是红松分布区的南部边界,但生长经营状况还是属于粗放管理,缺乏对本地红松资源生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于红松种子、苗木、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产量、所需的地理立地条件、适生状况等都还不甚了解,这就直接影响到红松的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深入开展当地红松特性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发现树种的优良遗传的品质,并且创造最佳的适生环境,提高红松种、苗及成林的经营水平。

相关信息
  • 红松种苗抗病性繁育 2012-11-17
  • 宜昌楠种苗繁育栽培技术 2011-7-05
  • 宜昌楠种苗繁育种植技术 2012-5-09
  • 美国桂樱种苗繁育技术 2012-5-08
  • 园林植物的抗病性 2012-5-12
  • 寄主的抗病性及其变异 2012-5-12
  • 柳杉种苗 2012-9-08
  • 彩叶草种苗 2012-9-07
  • 林木种苗 2008-10-12
  • 红豆杉种苗 2013-4-06
  • 红松嫁接 2012-9-07
  • 红松落针病 2012-5-12
  • 红松烂皮病 2017-8-04
  • 红松烂皮流脂病 2017-8-04
  • 红松立枯病 2017-8-02
  • 春季种苗木管理 2013-7-21
  • 蝴蝶兰种苗的选购 2013-4-05
  • 芦荟种苗的繁殖 2012-9-09
  • 新几内亚凤仙种苗 2012-9-09
  • 玫瑰花种苗的生产技术 201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