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寒睡莲的养护细节

2014/2/19 15:41:31

耐寒睡莲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容易广泛出现却未被重视的严重问题,那就是叶茂花少(图1)。面对这令人乏味的视觉效果,人们不禁要问:原本花繁叶茂的睡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有没有办法解决?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为了达到理想的美化效果,睡莲栽培无非是强调施肥、防病、光照、品种等技术措施,却忽视了极常见也极重要的水位及植株间距问题。我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无论是自然水域,还是人工池塘,抑或庭院缸栽,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在水位较浅的情况下,随着睡莲体内营养的不断积累,叶片不断生长,整体不断壮大,叶片在有限的空间内争相涌出水面,层层叠叠,酷似荷叶一般挺立。不知道的还以为生长旺盛呢,殊不知,这恰恰违背了睡莲本应浮水的自然习性,对其正常生长和发育构成了严重阻碍。如此竞争下去,久而久之,营养面积和营养供给都无法满足自己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最后的结果当然就是叶片越来越茂盛,而花朵却越来越少了。

如何避免发生类似情况?我认为,睡莲在池栽定植初始阶段,水位可以放浅,间距可以放宽。水位放浅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水体温度,促进睡莲早日萌芽展叶,浮于水面,早日现蕾。但随着叶片的不断增长和增多,一定要把水位逐渐升高,直至达到完全可以满足其旺季正常生长的水位(根据大、中、小型品种要求而定),不可让水位降低。间距放宽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睡莲个体间未来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需求。

但即使这样,栽培2—3年后,由于有了上一年的营养积累和繁衍,睡莲的密度还是会比当初定植时多出数倍,使各自的生长空间受到严重威胁,出现刚才提到的那种叶片挤挤挨挨挺出水面的现象已是不可避免(图2)。

有没有办法改善这种生长状况?据我的经验,首先要对“叶茂花少”的睡莲群体进行一次“大手术”,按去多存少的原则“间苗”,以扩大植株间的生存空间和营养面积。方法是将一些根茎较大的个体率先挖出来,在此基础上再把间距非常相近的两丛睡莲去掉一丛,这样就可以逐渐调整回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的状态中。其次是补充肥料,尤其是底肥,以增强土壤肥力。从图2不难看出,凡是叶茂花少的睡莲植株,基本上都是经年累月水位较浅的个体,表现为磷钾肥供给明显不到位或率先耗尽,于是叶茂花少,群叶呈现徒长状态。相比之下,我用当地黄土栽培的睡莲(图3),由于土质含氮较少,叶片始终不及在当地黑土中生长茂盛,结果开花多,花大色艳,而叶片却相对很少,彼此间错落有致,呈互不干扰的舒展状态。再次是提高水位。除了春夏之初为了提早发芽展叶,促成早日开花,保持低水位外,其余时间都必须让水位达到适合睡莲正常生长发育的合理位置,保证叶片能自然舒展地浮于水面。如此改善之后,睡莲当可以继续恢复“花繁叶茂”的靓丽景观(图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