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平:花木种植路 磨难炼真金

2010/1/14 9:36:41

    12年前,杨友平还是一个对花木种植一窍不通的农家女,如今,她已经成长为一个园林绿化公司的董事长。公司现有员工102名,其中工程专业技术人员37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7人,并拥有千余亩的基地、200多个品种的种植规模,公司资产跃上了千万台阶。
    回首这么多年的创业之路,她感触最深的就是苦中有乐,磨难炼真金。如果要她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今天的成功,她说那就是“实干、学习、和气”。
    实干精神最可贵 

    杨友平出生在常德市石板滩镇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她又是五姐妹中的老大,19岁那年,刚读高一就不得不放弃学业,挑起家庭的重担,走进社会这个大圈子。杨友平先后在印刷厂、水泥厂做过帮工,还搞过个体运输,这样的工作对于现在的女同志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却成了她终生的宝贵财富。1990年,她和老公两个人给一家酿酒公司拖烟煤到石门,经常是早上5点就摸黑起床,晚上11点才能回家。每天休息的时间不到4个钟头,有时干脆把被子拖到车上,利用少有的一点空闲时间在车上补睡眠。1997年,杨友平经过考察发现花木种植前景看好,于是用借来的近2万元的本钱,在自家的5亩责任田里做一次尝试。两人一年的辛劳,终于得到了回报,当年纯赚了2万块钱,这也坚定了继续搞好花木种植的信心。1998年,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一个花木产业基地的雏形慢慢形成。她又组建了荷花园林绿化有限公司,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花木种植迅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刚开始起步总是很难,会遇到不少困难,最难的就是如何把市场打开,扩大销路。但是,坐在公司里是想不出办法的,她通过熟人朋友认识一些花木行业的人,再到外面去广泛联系业务。经常是带一瓶矿泉水、几个包子馒头,一整天在外面咨询业务,但是令她感到欣慰的是,汗水没有白流,如今,她们公司的业务市场已经辐射到了市外,扩展到了省里,现在,她们还打算继续打开销路,把业务做到珠海等沿海城市去。
    知识创造财富 
    杨友平读高一时候就放弃了学业,但她并没放弃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她相信只要肯学,没有办不到的事。于是,她订阅了许多相关报刊书籍,如《湖南农业》、《湖南科技报》、《花木报》等,自学花木栽培技术。后来,还自费去了云南、江西、江苏一带考察学习花木种植经验。用知识武装起自己后,她才真正开始了花木种植之路。
    当然,要把事业做好,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尤其花木种植很需要一批技术人才。因此,杨友平在不断做大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招聘花木种植方面的技术人才,到目前为止,她们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有37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有7人。技术人员的引进给公司的效益带来了飞越,但只有不断学习创新,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的境地。前年,她还将公司的7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送到中南林学院进修培训了两年,让他们学习当前先进的培植技术,为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前景。
    和气生财 
    不能一个人关起门来搞发展,还要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刚开始,许多人都不懂这一行,但都有兴趣干一干,于是,杨友平倾尽所有帮助他们:没有钱购苗杨友平就赊给他们,不懂技术就上门手把手地教。几年里,杨友平先后为他们上辅导课68次,自费请专家上课12次,免费提供种苗10000多株。后来,公司还牵头组建了一个花木专业技术协会,现有会员近千人。如今,经过十年的发展,不仅公司资产越上了千万台阶,会员的家庭收入也得到逐年提高。杨友平本人也在2001年被评为全省科技示范户,200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5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2008年11月当选为常德市第五届妇代会的代表。
    现在,靠花木种植富裕起来的杨友平还有一个更大的构想: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把公司花木基地建设成为湘西北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辐射带动功能最强的优质花木实验、示范、推广基地,把公司的优质苗木推向国内乃至国际花木市场,将公司建设成为集产、供、销一条龙,科、农、贸一体化的大型集团公司。同时进一步拓宽公司经营范围。今年,杨友平已经决定在石板滩白洋岗建设生态休闲农庄,借助花木基地的良好生态基础,逐步打造常德市园林特色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