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积极发展园艺特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2008/6/13 22:06:20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促进了农民增收。
    一、全省园艺特产业综合开发增收效益显著
    1、园艺特产业增收速度加快。2006年全省各地注重以综合利用为主的资源开发型经济、以无公害基地建设为主的绿色环保型经济、以资源为主的特色主导型经济、以园区建设为主的集群式经济的发展,全年园艺特产实现产值283.7亿元,比上年增加38.7亿元,增长15.8%,农民人均园艺特产收入达到891元,比上年增加109.4元,增长14%。
    2、特产业的组织化经营特点突出。调查显示,2006年吉林省平均订单生产率达到62%,龙头企业已达800多家,产品初加工产值近25亿元。如双辽市由于签订了出口红辣椒定单,大田种植红辣椒面积将达到700公顷,比2005年增加一倍,其效益是大田玉米的三倍。农安县的"特色经济"的发展则呈现多样化,以哈拉海镇为中心的"三辣"基地,辐射带动周边4个乡镇;以伏龙泉为中心的马铃薯基地,带动周边5个乡镇,面积达到8千余公顷;以前岗乡为中心的"出口菜"基地,带动周边4个乡镇等种植格局。各业生产的区域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
    3、多村一品、数乡一业、专项特色产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据调查,吉林省的山珍特产品有80%左右销往南方省份或出口东南亚市场;葵花、花生等优质油料产品外销量也在80%左右。红干椒、圆葱、肉葫芦、白萝卜等部分蔬菜产品几乎全部外销。
    4、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区域形成规模经济。据调查,2006年全省蔬菜生产总面积达563万亩,成为粮食生产之后的第二大种植业。通化县蔬菜种植规模扩大到3.1万亩,比2005年增长13.2%。安图县蔬菜播种面积增长了4.7%。梨树县十家堡、郭家店和蔡家三个镇在102国道沿线两侧共建棚室96栋,面积达5620平方米。另外,全省先后制订颁布了无公害蔬菜、绿色鲜食葡萄酒等12项园艺特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还有蚕、花、蓖麻、花生等项目,有利于农民的增收。
    二、园艺特产业增收的主要原因
    1、农业资源为发展梯次特产业提供了良好环境。据调查,各地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探索增收新出路,东部山区,山药材种植和山葡萄种植成为农民增收主力;中部是粮食主产地,为长春、吉林两个城市提供直接消费的蔬菜业、果品业、苗木花卉业等;西部是草原地带,干旱少雨,发展豆类、葵花、辣椒等经济作物成为首选,特别是白城地区近年发展抗旱作物白刺、蓖麻、山杏、桑树等,走出了治沙、治碱、增收的新路。
    2、创造优势,发展效益农业。过去在西部种植环境恶劣的地区往往是广种薄收,现在该地区集中精力,发展"一亩效益田"、开发暖棚经济、建设"万元田棚"。如:集安市青石镇长川村初德平是葡萄种植户,他与通化市通天葡萄酒公司签下长期供货订单,把家里的10亩地全部栽了"共酿1号"山葡萄,每亩地产四、五千斤葡萄,2006年收入达3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208户农民栽了1202.3亩葡萄,去年全村葡萄种植的收入达230多万元,他也当选为带头致富的村党支部书记。今年集安市已被农业部认定为标准化示范区万亩绿色山葡萄基地,总栽种面积2.1万亩,覆盖3个乡镇,带动了3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3、吉林省农民科学种田意识越来越强,许多地方的农业科技部门在试验项目引进、示范和推广方面也积极扶持。如农安县在科技示范和推广的带动下,青山口乡的黄烟生产、万顺乡和巴吉垒镇的菊花已形成了规模生产经营特点。目前,该县具有区域规模经营村达120个,由于经济作物比重的增加,有利地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目前,吉林省包括园艺、特产、经济作物、野生采集、庭院加工等五个方面的园艺特产业已经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