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日本龟蜡蚧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

2013/7/3 8:28:01

    摘要 叙述杨树日本龟蜡蚧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阐述杨树日本龟蜡蚧蔓延危害的主要原因,强调采用加强检疫、生物防治、建造隔离带、营造混交林和加强成林护育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遏制杨树日本龟蜡蚧的蔓延与危害。
  关键词 日本龟蜡蚧;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杨树
  近年来,杨树日本龟蜡蚧在连云港海州地区发生与危害十分猖獗,杨树被其危害后,树冠下层枝条逐渐枯死,树势衰弱,生长缓慢,抗逆性下降,材质变差,商品价值不高。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防治试验,总结出杨树日本龟蜡蚧的发生规律和有效防治措施,供广大林农参考。
  
  1日本龟蜡蚧形态特征
  
  雌成虫:虫体椭圆形,紫红色,背覆白色蜡质蚧壳,表面有龟状凹纹,触角鞭状,6节,口器刺吸式,头胸腹不明显,腹面末端有产卵孔,受精雌成虫回枝时,虫体长2mm,宽约1.5mm,至产卵时呈半球形,体长约3mm,宽约2~2.5mm。
  雄成虫:体长1.3mm,翅展2.2mm,体棕褐色,头及前胸背板色深,触角鞭状,翅白色透明,具2条白色明显脉纹,基部分离。
  卵:椭圆形,纵径约0.3mm,初产时为浅橙黄色,后渐变深,近孵化时为紫红色。
  若虫:初孵化若虫体扁平,椭圆形,长0.5mm左右,触角丝状,复眼黑色,足3对细小,腹部末端有臀裂,两侧各有1根刺毛,自若虫在叶上固定12~24h后,背面开始出现白色蜡点。3d左右蜡质相连成粗条状,虫体周围出现白色蜡刺,尾端的刺短而缺裂,若虫后期,蜡壳加厚。雌性体形近似雌成虫,背部隆起,周边有7个圆突,状似龟甲,雄虫蜡壳为长椭圆形,似星芒状。
  蛹:仅雄虫在介壳下化蛹,为裸蛹,梭形棕褐色,翅芽色较淡,长约1.2mm,宽约0.5mm。
  
  2日本龟蜡蚧的生活史及习性
  
  日本龟蜡蚧在海州区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密集在一至二年生小枝上越冬。以当年生杨树新梢上最多。翌年3月下旬杨树萌动,越冬雌成虫开始发育,取食,4月中旬迅速增大,5月中旬开始在腹下产卵,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底7月初为产卵末期;6月中旬开始孵化,6旬下旬孵化盛期;雄性若虫8月中下旬化蛹,9月上旬为化蛹盛期,雄成虫8月中旬开始羽化,11中旬进入越冬期(表1)。
  每头雌成虫产卵600~1 200粒,卵期一般7~10d。通常在虫口密度大的情况下,发育差的雌虫早产卵,而发育好的雌虫晚产卵,且孵化盛期比较集中。不同的地势对孵化出壳早晚也有影响,岗地早,低洼地迟。幼虫出壳时间多在天气晴朗的上午9~10时,借风力作远距离传播。在杨树叶背面和枝梢上固定取食,并分泌蜡质成介壳(表2)。
  
  3日本龟蜡蚧蔓延的主要原因
  
  3.1树种单一,林相单纯
  近年来,杨树栽植株数占当年造林总株数85%以上。大面积纯林的快速发展,难以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森林生物群落,不仅不能发挥其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而且一旦虫害发生,极易暴发成灾。
  3.2盲目调苗
  苗木未严经产地调运检疫,引进就栽,带来病虫发生、危害严重、防治难度大、成活率低等不良后果。
  3.3重栽轻管,放松防治
  杨树生产周期长,不能很快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因此,病虫害防治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除非病虫害相当严重时,才会引起重视,而此时防治适期已过,防治难以奏效。
  3.4防治困难
  日本龟蜡蚧主要吸食杨树汁液,并具有坚硬的外壳,往往药剂难以渗透,为害期长,严重时常导致植株死亡。
  3.5生态失衡
  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污染环境,减少或杀伤天敌,导致杨树日本龟蜡蚧的大面积发生。从根本上讲是生态不平衡的问题,即为森林生态环境、人为因素与有害生物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4综合防治技术
  
  4.1害虫源头控制
  为控制日本龟蜡蚧传播,特别应加强苗木产地与调运检疫,禁止带有日本龟蜡蚧的苗木或其他林产品外运,禁止使用带有日本龟蜡蚧的苗木和幼树造林。同时,要限制人类活动,杜绝人为传播。
  4.2生物防治
  日本龟蜡蚧的天敌主要有红点唇瓢虫、中华大草蛉、七星瓢虫等,可采用人工助迁或室内饲养繁殖,再进行释放,以抑制日本龟蜡蚧的发生及控制日本龟蜡蚧的数量,既达到防治该虫的目的,又可保护生态环境。
  4.3农业措施
  4.3.1卫生疏伐。首先对被危害严重、密度过大的杨树林区及时间伐、修剪,使之通风透光,及时清除有虫枝条和卫生伐除枯黄的濒死木,运出林外集中焚烧,降低虫口密度,控制传播蔓延。
  4.3.2建造隔离带。在林区的空地内前期适当在行间种植间作物,阻挡和减缓日本龟蜡蚧若虫的蔓延与扩散。
  4.3.3营造混交林和加强成林抚育。在发生区和潜在分布区,采取多树种混栽和加强成林管理,以增强树势和提高林分的稳定性。营造混交林时,适当分段栽种杨树,同时适当加大株行距。另外,小区之间需保持适宜空档,以增强树势,提高林木的抗虫能力。
  4.4化学防治
  4.4.1防治指标和最佳时间。若虫孵化盛期一般在6月下旬,此期当若虫虫口密度达到0.37头/cm2以上时,立即采取化学防治,即进行树干注射和叶面喷雾。
  4.4.2防治技术。①树干注射。使用40%氧化乐果1倍液或10%吡虫啉10倍液,按树胸径1mL/cm的剂量施药。用打孔机于树干基部30cm范围内分散打孔,每孔注药5mL;②叶面喷雾。使用阿维菌素6 000倍液或高效氯青菊酯1 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③发生严重的林区可在注射防治的同时,在6月下旬至7月初,间隔15d左右,连续2次使用2%阿维菌素6 000倍液或高效氯青菊酯1 500倍液等杀虫剂进行树冠喷雾。
  
  5参考文献
  
  [1] 王焱,戴咏梅,沈烈英,等.林木病虫害防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沈瑞祥,骆有庆,杨旺.我国病虫害现状及控制对策[J].世界农业,2000(257):36-37.
  [3] 谢映平,冀卫荣,刘红霞,等.太原市园林蚧虫的天敌及其受污染的影响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7(6):15-1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