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绿化乔木 >> 黄杨 >> 详情显示

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及防护

2010/8/24 15:58:22


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Thunb.)为温带及亚热带树种,在我国中部及北部各城区栽培普遍。大叶黄杨叶色秀美,是美丽的观叶树种。


大叶黄杨白粉病Oidium euonymijaponicae(Arc.) Sacc是大叶黄杨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有时也危害嫩梢,严重时叶片和嫩梢布满白粉,扭曲皱缩,降低观赏价值。 症状初发病时,多在嫩叶的正面或嫩梢上散生白色小园斑,边缘放射状,后病斑逐渐扩大,互相连接成不规则形,严重时整个叶片正面或背面形成边缘不清晰的白色粉层,呈毡状物,擦去白色粉层,可见黄色圆形斑。嫩梢染病,布满白粉并扭曲萎缩,不能正常展叶。


病菌一般以菌丝体在病组织越冬,病叶、病梢为翌春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是5-30℃,最适温度为20℃,最适湿度100%,在此条件下,孢子萌发高峰期72小时,但在低湿、低温下仍然可以萌发。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直接穿透侵入寄主,潜育期5-8天。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粉孢霉属正木白粉霉,菌丝表生,无色,有隔膜,具分枝,直径3.5-4.5微米,菌丝细胞上常出现成对附着孢,形状多裂,分生孢子梗棍棒状,基部细胞稍扭曲,3细胞,大小73.4-43.9×6.3-10.1微米;分生孢子单生于梗的顶端,成熟后随即脱落,常椭圆形至矩圆形,大小21.6-41.7(34.1) ×10.1-18.0(14.2)微米。在全年植物生长季节所采集的标本上均不产生有性阶段,但经人工诱发可产生病菌有性阶段,有性阶段为Microsphaera sp.。


大叶黄杨白粉菌发生的侵染,与寄主植物叶片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一般只侵染幼嫩叶片,因而发病的峰值主要决定于抽梢的情况。一般峰值出现于4-5月。同时,病斑的发展也与叶的幼老关系密切,随着叶片的老化,病斑发展受限制,在老叶上往往形成有限的近园形的病斑,而在嫩叶上,病斑扩展几乎无限,甚至布满整个叶片。以后,病害发展停滞下来,特别是7-8月,在白粉病病斑上常常出现白粉寄生菌Cicinnobolus sp.,严重时,整个病斑变成黄褐色。在发病期间雨水多则发病严重;徒长枝叶发病重;栽植过密,行道树下遮荫的绿篱,光照不足、通风不良、低洼潮湿等因素都可加重病害的发生,绿篱较绿球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措施


(1)注重改善植株生长环境,注意抗旱排涝,使之通风透光。


(2)合理灌溉、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


2、人工防治


(1)清除植株上白色粉状物。可先用刷子对其刷扫,再用清水加适量洗衣粉冲洗。


(2)剪除感病较重的病叶、病梢,并集中处理。


(3)对普遍感病,且株龄较老者,可结合更新复壮对植株进行修剪防治。


3、药剂防治


(1)冬季喷洒3至5度石硫合剂2至3次,每隔半月喷1次。


(2)入春初期喷洒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以后每隔半月喷1次,连喷3次。


(3)发病初期,喷洒70%百菌清600至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40%多菌灵胶悬剂1000倍、20%粉锈宁(即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或2%多抗霉素水剂200倍液等药剂。喷药细致周到,注意喷布内膛和叶背。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