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肃省徽县北部山区的高桥乡,一片片充满生机的苗圃是最美的风景。苗圃中,摇曳生姿的白皮松、油松、红豆杉……已经成了当地村民眼中的摇钱树。正是借着农田变苗圃的华丽转身,村民们的收入直线上升,摘掉了“穷帽子”。目前,高桥乡苗木产业总面积已达12360亩,覆盖了全乡10个村,亩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年产值达到1.2亿元。
农田变苗圃遍植摇钱树
“以前一亩地的粮食产量只有三四百斤,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现在,一亩树苗一年最少能卖几万元。”走访中,当地一位村民一边打理着地里的树苗,一边乐呵呵地告诉笔者:“我们这里已经没人种粮了,农田全都改成了苗圃。”而在旁边,一辆拉运树苗的卡车停靠在田间公路上,几位村民正兴高采烈地往车上装着自家地里卖出的苗木。见笔者来访,一位村民打开了话匣子:“一棵树苗4毛钱,一亩地能产15万株左右,除去成本,一亩地一年能挣个三四万元。”
高桥乡黑松村是苗木繁育产业的大村,而村支书罗共邦是该村种植苗木的能人。罗共邦告诉笔者:“现在全村苗木总面积超过1000亩,加上在外村租的地共计3000多亩。全村有76户,育苗的有60多户,其中有36户村民加入了苗木协会。苗木协会里有经纪人、技术员,有负责种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专门人员。全村有75户全部退出了粮食种植,形成了‘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高桥乡四合村,担任村科技副主任的育苗大户康四全告诉笔者:“我种植苗木已经10余年了,现在苗木地在高桥乡就有4000多亩,一亩苗木一卖就是几万元。我看好苗木市场发展前景,成立了苗木繁育公司,实行自愿加盟、反租倒包的经营方式。力争在未来的5年之内,每年净利润达到2000万元。”
政府指方向发展“树经济”
农田变苗圃后,大部分村民的收入均有明显提升。那么,当初是什么原因让村民果断将农田变成了苗圃?
笔者在采访中得知,这一切得益于高桥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决策。他们立足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瞄准苗木繁育市场潜力,采取“党支部+基地+协会+农户”的形式,按照“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的模式,积极与甘肃省林科所、陕西省苗木繁育中心联系,调进一批欧洲云杉、青海云杉、白皮松、油松、红豆杉等新品种树苗。为了解决育苗户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乡信用联社先后为10个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98笔,累计金额110万元。同时,乡政府还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讲学、外出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技术,促进了全乡苗木繁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另外,高桥乡政府46名干部在帮扶对接村及贫困户的工作中,将育苗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打造产业链协力创品牌
在采访中,徽县县委书记王强告诉笔者,徽县的苗木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现在的这种规模,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徽县地处秦岭西麓,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性气候,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气候适宜,植被丰富,土壤肥沃,动植物品类繁多,拥有发展苗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二是政府在全县适宜种植苗木的乡镇进行推广,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由领导亲自挂帅,协调金融信贷,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林业部门组成科技队,指导农民种植苗木。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能人大户的带动以及苗木市场的发展潜力激发了农民增加种苗的积极性。四是苗木产业日益壮大,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王强说:“徽县苗木产业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苗木产业和市场的对接还不是很好,受市场的波动影响很大,还没有发展成为订单产业。其次,品种较少,用材林、经济林、观赏林、普通林的比例也该更加协调。再次,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缩短苗木的培育周期。最后,要注册自己的苗木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建立相关产业链,形成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