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留根把峰巅上的村民领上致富路

2008/7/1 10:32:06

 在河南省修武县北部的太行山之巅,有一个遐迩闻名的云台山风景区,最吸引人的景点是那个落差314米的亚洲第一瀑布。就在那万仞峰巅之上,住着一个仅有10户人家、40口人的小村庄———横河村。这里虽然风景秀丽,但由于没有电和出山的路,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群众还过着“石臼捣米驴拉磨”的生活。村党支部书记张留根不甘心守贫,决心带领山里的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
  没到过横河村的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山里人行路的艰难。从山下到横河村,得翻山越岭攀登两个多小时。路有时垂挂在石壁上,来往行人只能踩着几块突出的石头,如上天梯。修通出山路需要开山炸洞,投资巨大,可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群众年人均收入不过200元,仅凭自身能力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出修路资金的,怎么办?新上任的村支书张留根和村两委干部一商量,惟一的办法就是向上级争取资金,求得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1992年以来,张留根为了争取资金,每次外出总是用自家的粮食换路费、自带干粮,一年就有200多天时间奔波在市县有关部门,每天只吃两顿饭,住得是最便宜的旅店,见不着领导就在有关部门门前苦等,一等就是一天。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上级领导,有关部门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物。300多元赞助他不嫌少,2000多元的拨款就让他激动得落泪。累了,他躺在山坡上晒会儿太阳;苦了,他蹲在山凹里哭上一场,擦干泪水,继续当“乞丐”。10年的漫长路,他累计争取资金130余万元。为了减少经费开支,张留根带领村里的青壮劳力义务出工,自备工具开山凿洞,所用的炸药、雷管、导火线等全部是人力背上山,砂、石子等物资则需转150里的山路,才能运到施工现场。在修路的关键时刻,张留根毅然卖掉了自家的黄牛,买来修路所需的物资。历尽10年的艰辛,到2001年底,横河村才修建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出山路。如今,水泥路面硬化到了家门口,村民们运山货再也不用肩扛担挑了,开着机动三轮车1个多小时就到了山下。
  为解决群众吃水难,张留根向上级争取扶贫资金4万余元,修建了蓄水池2座,铺设地埋管道750米,使全村群众都吃上了自来水。接着他又多方筹集资金50余万元,组织全村群众义务出工架设通电线路,在崎岖的山道上共固定线杆76根,架设线路7.2公里,终于在2002年让横河村头一回用上了电,结束了祖辈靠点煤油灯照明的历史。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了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张留根多次邀请农林专业技术人员为村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帮助村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投资6000余元,建立了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让群众掌握更多的致富信息。在此基础上,村两委采取典型引路、党员干部示范带动的方式,引导群众走“兴林种果、绿化荒山”之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张留根先后带领群众购买山木耳菌种2000余元,集体购买核桃树、杏树等林果苗木,新栽优质林果250余亩。在养殖业上,张留根引导群众在山坡、庭院实行围栏养殖土鸡、野兔等畜禽,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依托地理优势,积极与云台山管理局协商,在景区内划出专区,供群众销售林果等土特产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去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由5年前的不足300元,增加到1300余元,农民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村里开通了电话,家家户户安上了有线电视,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拓宽了致富信息渠道。
  展望未来,张留根信心百倍地说:“下步俺村将上土特产品深加工项目,让山里的农副产品就地转化增值;扩大土鸡等特色养殖规模,形成特色化,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建设体现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