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苗木网 >> 资源专题 >> 常见灌木 >> 杜鹃 >> 详情显示

杜鹃缺素症的诊断和防治

2007/12/4 12:08:00

  杜鹃日常养护管理中,如果管护不当易造成营养缺素症的发生,致使杜鹃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观赏价值也大为降低。所谓营养缺素症是指植物由于缺少某种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杜鹃常见的营养缺素症有两种,即黄化病和缺锌小叶病。
    缺铁黄化病(又称退绿病)症状 主要表现在嫩叶上。发病初期,嫩梢新叶叶脉间叶肉组织退绿,失去光泽,后逐渐变成黄白色,但叶脉仍然保持绿色,致使叶片上的绿色呈网纹状。如果发病十分严重,除较大的叶脉外,叶片的其余部分均变为黄白色,同时病叶沿叶尖、叶缘向内焦枯,花小且花期短。
    发病规律 这是一种非侵染性病害,主要由于土壤中缺少铁元素或是铁元素不能被有效吸收,致使叶片中铁元素不足,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使叶片变成黄绿色。一般情况下,盆栽杜鹃若浇水频繁,会使土壤中的可溶性铁过多地随水流失;露地栽植的杜鹃若雨水过多也会造成此类现象。另外,土壤粘重板结、排水不畅或地下水位高都易造成植物根系生长不良,使根部正常的生理活动不能进行,降低了根系吸收铁素的能力。此外,在石灰质碱性土壤中,能被利用的可溶性二价铁已转化为不溶性的三价铁,使根系不能正常吸收。
    防治方法
    1、杜鹃性喜酸性土壤,要避免栽植在碱性土壤和含钙质较多的土壤里;庭院露地栽植时,不要靠近水泥、砖墙或用过石灰的地方。
    2、盆栽杜鹃若土壤偏碱,可直接添换酸性土;苗圃地或庭院栽植的杜鹃在施肥时要用堆肥、绿肥或其他有机肥料,这些肥料中产生的有机酸能溶解土壤中不溶性的三价铁,使之成为植物较易吸收的二价铁。也可在施有机肥时加些硫酸亚铁,具体配置为:硫酸亚铁2.5~3千克、油粕5-7.5千克、农家肥10~15千克、水200-250千克,混合后,待其充分发酵腐熟后方可使用。
    3、在偏碱性的土壤中,可浇0.1%~0.2%磷酸二氢钾溶液,该溶液的pH值为4.7,能使碱性土壤变为酸性土壤,有效改变嫩叶黄化现象,同时磷酸二氢钾中的磷、钾元素还有利于杜鹃开花。
    4、据介绍,为防止经常浇施硫酸亚铁而引起的土壤中有效铁和硫成分过多,造成植物中毒,可常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14克、硫酸亚铁(化学纯)0.1克混合溶人500毫升自来水中,进行叶面喷施,叶片正反两面均要喷到。
    缺锌小叶病
    症状:植株发病后,枝梢近顶端叶片明显变小,叶质薄而脆,叶缘向背面翻卷,叶色缺绿,出现黄褐色锈斑。叶间变成黄色或黄白色,枝条顶端生长受阻,节间缩短,叶片聚生,呈簇叶状。在形成簇叶前,枝条上所长出的叶片不少都脱落,整个植株生长不良,着蕾率明显降低,花期延迟或开不好花,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发病规律:杜鹃小叶病也是杜鹃较常见的营养缺素症之一。它是由土壤中缺锌所引起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杜鹃缺锌小叶病在早春至秋季均有发生,但在夏季发生较为普遍。锌容易积累在许多植物的叶片中而达到相当高的含量,植株叶片的含锌量变化很大,当含量很低时,呈缺锌症状。据报道,当叶片含锌量在干重中少于20-25ppm时,可能会出现缺锌症状,但锌含量过高,植物也会产生中毒现象,当锌含量超过400ppm时,会产生叶片褪绿症状。锌元素不足同样会影响光合作用。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有效锌含量与土壤的pH值有关,当土壤pH值大于6或成碱性时,土壤中的有效锌含量将大大降低;当土壤中磷含量过高时,有效锌会与磷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锌,不易被根系吸收利用;当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和腐殖质时,有效锌会与之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降低锌的有效性;当天气炎热,气温超过30℃时,小叶病易于发生。
    防治方法
    1.春季,每亩可施用硫酸锌0.75—1.5千克(盆栽杜鹃视杜鹃大小每盆施用1—2克),施用时尽量少施磷肥和有机肥,以免降低锌的有效性。如为促进杜鹃孕蕾和开花,宜在秋后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以免降低锌的有效性。如为促进杜鹃孕蕾和开花,宜在秋后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锌肥在土壤中保持时间较长,不必连年使用,可2年使用一次。
    2.可根外喷施硫酸锌与消石灰的混合液,硫酸锌、消石灰、水的比例为2: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