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半干旱山区容器育苗造林模式

2009/7/18 15:54:26

摘要:容器育苗是当今林业上一项先进实用的育苗技术,该技术一改过去因单个容器装播效率低、占用空间大、苗床不整齐、苗木质量差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育苗周期和质量。
  关键词:半干旱山区;容器育苗;造林模式
  容器苗木具有根系完整,苗木生长活力强,造林成本低,成活率高等特点。近年来,天水市秦州区广泛采用容器苗木造林,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为当地林业生态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 立地条件及建模思路
  天水市秦州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区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大部分宜林地立地条件差、土层瘠薄,多干旱阳坡和石质山地,其坡度大多在15~45°之间,海拔1 200~2 700m,年均降雨量480mm,年均气温10.72 ℃,是典型的半干旱山区。长期以来,秦州区造林主要以裸根苗栽植占绝对主导地位。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土壤墒情、苗木质量、水源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该区造林形成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尴尬局面。自2002年我区积极探索和推广采用容器侧柏、油松与截杆刺槐等苗木混交造林,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质量,容器育苗已成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保工程、三北四期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造林投入的重要技术措施。造林成活率由40%提高到了90%以上,林木结构得到优化,林分质量明显提高,容器育苗造林模式,已成为该区抗旱造林的重要技术措施,且在立地条件差的宜林区域得到普遍应用,成效显著,值得在同等立地条件的地区大力推广。
2 技术要点及配套措施
2.1 树种设计 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山脊、梁顶、石质山地等区域实行容器侧柏和容器油松混交造林,在坡度相对平缓、土层相对深厚、较避风、海拔在2 000m以下的区域多采用容器侧柏或容器油松与截杆刺槐混交造林。
2.2 造林季节 容器苗木造林突破了传统造林季节的限制,除春、秋两季外,在雨季避开高温时段,也可进行造林。优选造林季节依次为春季、雨季和秋季。截杆刺槐以春秋两季造林为主。
2.3 造林密度 株行距为1.50m×2m,每667m2栽222株。
2.4 整地 采用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排列,以利于拦蓄水分,规格为60cm×60cm×50cm。须整修成前高后低反坡状,将生土、草根、石块捡出背埂,穴内翻虚整平,整地采用随整随栽,以免栽植穴水分散失。
2.5 栽植技术 容器苗木应抓好以下几项技术环节:一是造林苗木起苗出圃前10d左右必须要浇足水,使容器内土壤湿润,利于起苗;二是苗木运输时应特别注意包裹,不能损坏容器袋,以免造成容器内土壤松散洒漏或因提苗而造成苗木根颈、根系的损伤;三是在栽植时,深度应适宜,踏实土壤后在容器上撒一层细土以免容器内土壤干裂开口,防止水分蒸发,然后整修好树盘。截杆刺槐栽植必须掌握以下要领:一是最好选择干旱地所育苗木,以增强抗逆性,要求地径在0.80~1cm;二是随起苗随截杆随栽植,截杆高度15cm左右。起苗后及时蘸浆,绑扎成捆,用塑料袋包裹根部,及时运到栽植点;三是栽植时必须要保证根系舒展,严格遵循“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方法。
2.6 注意事项 刺槐栽后要注意防止野兔吭食。栽植一个生长季节后,检查成活率,及时补植补造,搞好抚育管护,油松要注意庇荫,侧柏和刺槐要及时清除周围杂草,做好病虫害防治。
3 容器育苗造林模式的成效
  该模式已在秦州区立地条件差的造林区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2005-2007年,我区连续3年在海拔1 600~1 900m的山梁地带采用容器苗木造林,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例如在秦州区玉泉镇李官湾村造林点,海拔1 700m,土层贫瘠,部分岩层裸露,植被以退化的沙棘为主。2005年春季选用容器侧柏苗,采取侧柏山杏块状混交,鱼鳞坑整地方式,按照1.50m×2m株行距栽植,当年完成造林面积213.33hm2,成活率达到90%以上。玉泉镇杨河村造林点,海拔在1 600m,土壤含沙量高,2006年选用容器侧柏,采用鱼鳞整地坑方式,按照2m×2m株行距栽植,当年完成造林面积73.33hm2,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秦州区皂郊镇刘家沟造林点,海拔在1 900m,土层贫瘠,有机质含量少,2007年选用容器油松,采取油松沙棘块状混交,采用鱼鳞整地坑方式,按照2m×2m株行距栽植,当年完成造林面积260hm2,造林成活率达到92%以上。5年来,该区一直采用容器苗木造林,成活率均在85%以上,比传统造林模式成活率提高了54个百分点,且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4 适宜推广区域
  本模式适宜于黄土梁峁沟壑区和半干旱山区,特别适宜天水地区及周边陇东南县区推广应用。今后,随着我国林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容器育苗造林模式在该区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容器苗木种类也将日渐丰富,为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