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生产技术规程

2008/4/13 12:25:48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海棠适宜栽培区域的基本自然条件、品种、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果实采收等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河北省海棠适宜栽培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13/T***-200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18406.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


 


3适宜栽培区域的基本自然条件


 


年平均气温8~14℃,一月份平均气温>-8.2℃,绝对最低气温>-23℃,生长季≥10℃的有效积温≥2900℃,无霜期>140d,年降水量>350mm,日照时数>2800h,海拔高度<800mpH值为6.5~8.5的砂壤土或壤土为优质海棠的适宜栽培区。


 


4品种


 


4.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市场前景确定主栽品种1~3个。


42主栽品种


适宜河北省生产上主栽的海棠品种有:八棱海棠、平顶海棠、热磙子海棠、冷磙子海棠、白银子海棠、扁尖嘴海棠和圆海棠等。各品种的特征和特性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5育苗


 


5.1育苗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灌条件良好、背风向阳、土壤pH值为7~8的砂壤土或壤土作为育苗地。忌重茬连作。


5.2砧木苗培育


5.2.1种子采集


砧木宜采用海棠共砧。种子应从健壮树上充分成熟的果实中采集。将果实横向环切至果心边缘,不伤及种皮,将种子剔出,用清水搓洗两次,去除果肉和种子表面的果胶,阴干,放在干燥、通风处保存。种子纯净度达到95%以上,发芽率达到90%以上。


5.2.2种子处理


播种前60d~90d进行种子沙藏处理。处理前种子宜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昼夜。选用含水率12%~15%纯净河沙或山沙,按1份种子5~7倍湿沙的比例混合均匀。层积期间宜保持2~5℃的低温。播种前一个月内,上下翻动2~3次,促使种子出芽整齐。待有三分之二以上种子发芽露白,即可播种。如播前尚未发芽,可利用日光增温催芽,种子上盖湿麻袋和一层塑料薄膜,温度控制在25℃左右,3d~5d种子即可发芽。


5.2.3整地和施基肥


播种前进行耕翻,深度25cm~30cm。每公顷施入腐熟农家肥60000kg~75000kg(每亩4000kg~5000kg),耙平做畦。畦面宽100cm,长600cm,做埂后整平,灌水沉实。


5.2.4播种


播种在土壤解冻后进行,以3月下旬~4月中旬为宜。播种量每公顷15kg~22.5kg(每亩1kg~1.5kg)。播种方法采用双行带状沟播法。宽行行距50cm,窄行行距15cm,边行距畦梗10cm。播种沟深1.5cm~2cm。播种后覆土,耙平,可采用除草剂封闭地面,覆盖可降解地膜。


5.2.5定苗


幼苗出土后,顺沟向割破地膜。幼苗长出3~5片真叶时定苗,苗间距8cm~10cm,每公顷留苗量9~12万株(每亩0.6~0.8万株)。


5.2.6灌水和中耕除草


定苗后,揭去地膜,浇水催苗,以后适时灌水及中耕除草。


5.2.7追肥


定苗后结合浇水追第一次肥,每公顷追施尿素112.5kg~150kg(每亩7.5kg~10kg),第二次追肥在6月下旬~7月上中旬,每公顷追施氮磷钾复合肥225kg~300kg(每亩15kg~20kg)


5.3嫁接


5.3.1接穗


应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花叶病及锈果病、果实个大整齐的优质丰产树作为采穗母株。


5.3.2接穗的采集和处理


枝接接穗于海棠树落叶后至翌年萌芽前采集。采集下来的接穗剪成具有4个芽的枝段,然后蜡封保湿(蜡温应控制在95~105℃)。蜡封好的接穗宜装入塑料袋中,保存于0~5℃的冷库或地窖中。芽接接穗应选用生长充实、木质化程度较高的树冠外围当年生新梢,选取其上的饱满芽作为接芽。芽接接穗宜随采随接。


5.3.3砧木


枝接一般多用一年或一年生以上的砧木。芽接一般用当年播种、地径达0.5cm以上的实生苗。


5.3.4嫁接时期与方法


枝接时期一般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适宜的方法根据砧木粗度而有所不同,较细的砧木可采用劈接和腹接,较粗的砧木可用皮下接和切接。芽接一般以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宜,方法主要采用丁字形或带木质部芽接。嫁接部位距地表5cm~10cm


5.3.5嫁接苗管理


5.3.5.1剪砧


芽接苗剪砧宜在第二年春季萌芽前进行,剪口应在接芽上部0.2cm~0.3cm处,稍微倾斜剪下。


5.3.5.2检查成活率和解除绑缚物


芽接后15d、枝接后20d~30d检查嫁接成活情况。未成活的及时补接。接活的苗木应适时解除绑缚物。


5.3.5.3除萌和立支柱


枝接后或芽接苗剪砧后应及时除萌,一般除萌2~3次。当苗木高度达到30cm~40cm时,立防风支柱,绑缚新梢。


5.3.5.4肥水管理


5月中下旬每公顷追施尿素150kg~225kg(每亩10kg~15kg),并及时浇水。全年浇水4~5次,结合浇水宜追施尿素或复合肥150kg~225kg(每亩10kg~15kg),浇水或降雨后应适时松土、除草、保墒。进入9月份以后要控制施肥浇水。


5.4出圃


在苗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或翌春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出圃。起苗前浇透水,起苗过程中保持主、侧根系完好。避免大风、烈日下起苗。


5.5苗木分级


应符合附录B所规定的要求(规范性附录)。


5.6苗木假植、包装和运输


起苗后当天不能运走或栽植的苗木应临时假植,在背阴处挖沟,将苗木根部埋入湿沙或湿土中。如需越冬假植,宜将苗木散开全部埋入湿沙中。假植期间应随时检查温度和湿度,防止苗木霉烂。不论是临时假植还是越冬假植,均应标记好品种和等级。


远距离外运的苗木应截干,主干留100cm~120cm,每50株一捆,根部蘸泥浆,装入草袋并用塑料薄膜包好,外套麻袋。每捆苗均应系好标签,注明品种、等级和数量。长途运输时,起程之前和运输途中应洒水保湿。


5.7苗木检疫


出售、购买或自栽的苗木不应带有危险性病毒或检疫性病虫害(如花叶病、锈果病、根头癌肿病、毛根病、苹果绵蚜、苹果小吉丁虫和苹果蠹蛾等)。


 


6建园


 


6.1园地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pH6.5~8.5,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建园,山地建园坡度宜在23°以下。沙荒和盐碱地建园,栽前应进行土壤改良。新建海棠园周围5km之内不能有严重污染源。


6.2园地规划设计


栽植前进行园地规划和设计。内容包括防护林、道路、排灌渠道、小区、品种配置、房屋及附属设施、分级包装场和贮藏库等。要求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并绘制出平面图。


6.3土壤改良


定植前,平原建园宜进行土地平整,沙荒地宜进行土壤改良,山区或丘陵地宜修筑水平梯田。


6.4苗木选择


应选择一、二级苗木栽植建园(参见附录B)。


6.5栽植密度


6.4.1平地建园


株距2m~4m,行距4m~6m


6.4.2山区或丘陵地建园


株距2m~3m,行距4m~5m


6.6授粉树配置


应根据海棠品种的经济价值、市场要求、管理水平、当地生态条件等确定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的适宜比例,但主栽品种与授粉树配置的比例不应大于81。授粉品种应与主栽品种花期一致,能互相授粉,具有大量花粉,且年年开花。


6.7栽植行向


平原地区宜南北向成行,山区或丘陵区宜沿等高线栽植。


6.8栽植时期


秋栽在苗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但应注意冬季防寒。春栽在土壤解冻后至苗木萌芽前进行。


6.9栽植方法


挖长、宽、深各60cm~80cm的定植穴,土层浅或砂石多的山区或丘陵地应进行客土改良。每穴施腐熟农家肥50kg左右,与坑土拌匀后回填。定植穴灌透水,待土壤沉实后栽植。栽植前,苗木根系可用1000mg/L生根粉溶液速蘸,栽植时宜使苗木根系舒展。栽植深度以苗木根颈与地面相平为宜。栽后踏实回填土,及时浇水。水下渗后,覆一层细土,并进行地膜覆盖。


 


7栽培管理


 


7.1土、肥、水管理


7.1.1土壤管理


7.1.1.1土壤耕翻和改良


每年雨季前及冬前进行土壤耕翻各1次,深度15cm~20cm,耕翻后耙平。树盘内或行内用作物秸秆等进行覆盖,厚度15cm~20cm。对质地不良的土壤进行改良。过于粘重的土壤可掺砂土。山地园逐年扩穴改土。从栽后第2年开始,每年或隔年围绕树穴向外挖宽50cm、深50cm~70cm的环状沟,结合施肥把表土回填入沟。


7.1.1.2中耕除草


生长季尤其是雨季树盘应及时中耕除草,松土保墒。


7.1.1.3果园耕作


三年生以内的幼树行间可间作矮秆作物或绿肥作物,但不宜种植秋季需水多、成熟晚的蔬菜或其它作物。成龄园树盘内可覆盖秸秆和杂草等。


7.1.2施肥


7.1.2.1基肥


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可适量加入速效肥,应在果实采收后尽早施入。秋季没有施基肥的海棠园,可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补施。施肥方法有环状沟、条沟或放射状沟施,施肥量为每公顷30000kg~60000kg(每亩2000kg~4000kg)


7.1.2.2追肥


追肥时期为萌芽期、幼果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生长前期以追施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适宜的施肥量为每生产100kg鲜果年施纯氮0.9kg,五氧化二磷0.55kg,氧化钾1.2kg。施肥方法为多点穴施,施肥后及时浇水。


7.1.2.3叶面喷肥


在生长季进行,全年喷肥4~6次。开花前喷0.3%~0.4%的尿素;花期喷0.3%的尿素加0.2%的硼砂;果实膨大期和采收后各喷一次0.3%的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喷肥时间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


7.1.2.4平衡施肥


有条件的地区宜根据土壤和树体营养诊断结果,采用配方施肥。


7.1.3灌水


7.1.3.1灌水时期


在萌芽前、春梢速长期、果实膨大期、采果后和封冻前各浇一次水。


7.1.3.2灌水指标


花芽分化临界期60cm以上土层土壤持水量宜保持在60%左右。生长季其它时期应保持在70%~80%


7.1.3.3灌水方法


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滴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法。一般可采用畦灌和沟灌,不宜采用大水漫灌。干旱缺水地区和丘陵山区可采用穴贮肥水灌溉。


7.2花果管理


7.2.1花前复剪


花芽膨大期进行花前复剪,将发育枝和结果枝的比例调整为11~2


7.2.2果园放蜂


每公顷(15亩)放1箱蜜蜂。开花前2d将蜂箱置于园中。


7.3整形修剪


7.3.1修剪时期


休眠期修剪在落叶后至萌芽前进行;生长期修剪在生长季进行。


7.3.2主要树形及结构


7.3.2.1自由纺锤形


适用于每公顷660~1200株(每亩44~80株)的栽植密度。中心干直立,干高40cm~60cm,树高300cm左右,冠径250cm~300cm。中心干上均匀着生10~15个主枝,每隔15cm~20cm分布1个,互相插空生长。下层主枝长度100cm~150cm,开张角度为80°~90°,越往上层,主枝越小而短,开张角度稍小,为70°~80°。同一方位上下相对应的主枝间距不宜小于60cm。各主枝上不选留侧枝,直接着生枝组。全树呈上小下大的圆锥形。


7.3.2.2小冠疏层形


适用于每公顷660~840株(每亩44~56株)的栽植密度。有中心干,直立或弯曲延伸。干高50cm左右。全树有主枝5~6个,分为上、下两层:第一层3个主枝均匀分布,邻近或邻接,层内距20cm~30cm,主枝基角60°~70°,每个主枝上着生1~2个侧枝,第一侧枝距离中心干50cm左右,第二侧枝着生在第一侧枝的对侧,距第一侧枝40cm~50cm;第二层留2~3个主枝,插在第一层主枝空档,主枝基角50°~60°,主枝上不留侧枝。第一、二层主枝的层间距为80cm左右,第二层主枝的层内距15cm~25cm,树高300cm~350cm


7.3.2.3圆柱形


适用于每公顷1200株以上(每亩80株以上)的栽植密度。在3m高的中心轴上培养30~35个枝组,上下冠径差别不大,全树呈筒状圆柱型。


7.3.3整形修剪技术要点


7.3.3.1自由纺锤形


a)栽后第一年修剪苗木定植后在80cm~100cm处定干(平地和肥沃地高些;山地和瘠薄地低些),剪口芽留在迎风面。萌芽前后在苗干上特定部位涂抽枝宝或双重芽上刻伤,促发所需主枝。7~8月对新梢进行拿枝软化,使侧生枝的开张角度达到80°~90°。冬季修剪时,选择生长位置居中的枝条作为中心干,留50cm~60cm短截。在主干上选择开张角度适当、排列均匀、着生点相距10cm~20cm的枝条作为主枝,适当短截。其它枝拉平缓放。疏除过粗的旺枝和直立枝。


b)栽后第二年修剪春季萌芽前后进行拉枝,使主枝开张角度达到80°~90°,其它枝呈水平或下垂状。5月下旬至6月上旬,适当疏除过密枝和直立旺枝,对主枝的背上枝进行扭梢和摘心。7~8月对中心干发出的新梢拿枝软化,使之趋于水平。冬季修剪时,对上年留下的骨干枝进行缓放,其上的过密枝适当疏除,对两侧的1年生旺枝疏除、重短截或拉平。中心干上再选留3~5个主枝,疏除直立旺枝和竞争枝,中心干延长枝留50cm~60cm短截。


c)栽后第三年修剪夏季继续开张主枝角度,其它夏秋剪措施同第二年。冬季修剪时,要注意树势平衡,防止下强上弱或上强下弱。在中心干上继续选留3~5个主枝,同时要求同侧的主枝间距在60cm以上。中心干延长枝继续剪留50cm~60cm,其它冬剪措施同第二年。


d)栽后第四年及以后各年的修剪树高控制在250cm~300cm,注意保持冠内枝条生长势的平衡。中心干生长过旺或过弱时,应注意及时换头。主枝延长枝除特别衰弱外一般不短截。行间延伸过长的枝,及时回缩到较弱的更新枝上。直立枝疏掉或曲枝、拉平,下垂枝回缩抬头或疏除。枝组或主枝生长势转弱时,及时回缩到多年生部位的分枝处。


7.3.3.2小冠疏层形


a)栽后第一年修剪定干高度60cm~80cm,剪口芽留在迎风面。萌芽前,选择平面夹角120°、芽间距10cm~20cm3个芽,运用涂抽枝宝或刻芽技术,刺激芽体萌发。对整形带以下萌发的芽,可一次抹除或逐渐抹除。冬季修剪时,选留大小和生长势相近的3个主枝,剪留50cm~60cm。中心干留60cm~70cm短截,位置高于各主枝头。注意各主枝剪口下第三芽是将来第一个侧枝的位置,应留在同一侧。主枝以外的其它枝,宜拉平缓放。


b)栽后第二年修剪4~5月,对上年选定的主枝进行拉、撑、坠、压等方法,使主枝基角保持70°左右,辅养枝拉成90°。6月份,对主枝延长枝留25cm左右在半木质化部位进行剪截(注意同位枝的第三芽),对中心干延长枝选留30cm~40cm在半木质化部位剪截,第三芽与第一层主枝插空。对主枝上新萌发的辅养枝,可以采取扭梢和摘心等方法,以缓和枝势,增加中、短枝数量。冬季修剪时,各主枝延长枝剪留40cm左右,中心干延长枝下位选取2~3个大而插空生长的枝,也剪留40cm左右,作为第一层过渡层,培养成大型结果枝组。


c)栽后第三年修剪5~6月对各类枝摘心、扭梢,辅养枝拉平。冬季修剪时,各主、侧枝一般剪留40cm左右,中心干下选取2个与第一层过渡层插空生长的枝,进行剪截作为第二层过渡枝。


d)栽后第四、五年修剪夏剪原则上与第三年基本相同。冬季修剪时,在中心干上,选强枝当头,保持顶端优势,并选出第二层主枝,插在基部主枝的空档处。在每个基部主枝上培养1~2个侧枝。


7.3.3.3圆柱形


a)第一年修剪在80cm处定干,疏除其上面的全部侧生枝。冬季修剪时,中心干剪留枝梢长度的1/2,顶端第一个侧生枝留1cm短桩,其下的3个侧生枝不剪,作为第一批枝组。其余侧生枝都留1cm短桩。


b)第二年修剪冬季修剪时,中心干再剪留一半,顶端一个侧生枝留1cm短截,下边再留3个侧生枝不剪。其余的一年生侧生枝疏除或留1cm短截,2年生侧生枝(即第一年未剪的侧生枝)根据新梢长短进行剪截,长的轻剪,短的重剪。


c)第三年及以后各年修剪以后每年疏掉已结果的3年生枝,枝组间相距30cm,每年增加3个新枝组。具体剪法有三点:一是回缩所有3年生侧生枝,不管是否结果,皆留短桩;二是短截所有2年生侧枝,根据一年生枝长短,保留花芽;三是疏除部分一年生侧生枝,使全树保留30~35个均匀分布的壮而不旺的一年生枝条。


7.3.3.4盛果期树修剪


每年回缩一部分鞭杆枝,以缩代疏,缓放中庸枝,控制背上枝。每年短截部分壮枝作为预备枝,结果枝连续结果3~5年后及时回缩。花多的年份,对中、长果枝少缓多截,对果台副梢截一放一,截壮缓弱。花少的年份,冬剪时对中、长枝多放少截,花前复剪时,对多年生单轴延伸的无花弱枝适当回缩。


7.3.3.5衰老期树修剪


修剪的方法是:上压、外缩、抑前促后。在肥水管理良好的基础上,逐步对全树进行更新。对树冠较大的要选壮枝回缩,回缩到3~5年生部位,压低树冠高度。对外围主侧枝的先端酌情在2~5年生部位回缩,并注意抬高角度。对过分衰弱树实行大更新,直接回缩到枝径为3cm~5cm的部位。对结果枝组也要重回缩到向上分枝处。更新复壮后,膛内发出的徒长枝要尽量利用,弥补膛内产量。


 


8病虫害防治


 


8.1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在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防治,将病虫为害降低到经济受害水平以下。


82主要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可参照附录C(规范性附录)。


 


9果实采收


 


9.1采收时期


根据品种特性、用途和运输条件等确定适宜采收期,严禁早采。


92采收方法


海棠果实的采收宜采用手摘法。摘果时要带果柄,轻拿轻放。采果前备好采果袋和其它工具,采收过程中注意防止一切机械伤害,保证果实完整,无损伤;采果宜先外后内、先下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