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棘长蠹
分类、为害及参考图片
葡萄双棘长长蠹(Sinoxylon sp.)
成虫多从节或芽下蛀入,产卵为害。主蔓受害后,节间木质部被环食尽空,留下皮层,端部植株渐失水干枯,稍用力即从蛀孔处断离;一、二年生枝蔓受害后,髓被蛀食,生长势弱,冬后大都失水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2~5.4毫米,宽1.9~2.1毫米,圆筒形,黑褐色。额区至颅顶粗糙具刻点,口器上方疏生斜长的细黄毛。触角10节,端部3节膨大为相片状,着生于复眼的内上角。复眼圆突,褐色。头隐于前胸背板下。前胸背板长胜于宽,最宽处在基部,其长度等于鞘翅的一半,中部隆起,顶部后移,后1/3年向翅基部形成斜面;背板前缘至中部稍后处密布齿状突起。
卵:乳白色,椭圆形,大小0.4~0.6毫米。
幼虫:老龄幼虫体长4.9~5.2毫米,宽1.2~1.4毫米,乳白色。上颚基部褐色,齿黑色。颅顶光滑,额面布长短相间的浅黄色刚毛,无足;可见体节11节,每体节背部呈2皱突,侧面和腹末2节疏生长刚毛,其余各部疏生较短刚毛。
发生规律
贵州各地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成虫抗逆性很强,室内观察在枯蔓干燥环境里,7个月不食亦不会死亡。4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选择较粗大的蔓从节部芽基处蛀食。先在节部环蛀,仅留下少许木质部和皮层,此后继续向上、下节同蛀害,产卵其中。每坑道产卵1~2粒,幼虫孵化后继续蛀害,植株端部逐渐枯萎。蛀孔外常排出成虫的新鲜粪屑,蛀孔圆形,借以与天牛幼虫为害相区别,但又与透翅蛾幼虫蛀害状相似。5月上中旬为成虫交尾产卵期,新蛀的虫道内两性同居时间较长。5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为幼虫为害烈期。由于成虫产卵期长(卵量少),8月下旬仍可查到少量幼虫。初羽化的成虫体色浅,经一般时间的补充营养,由黄褐色渐变为黑赤褐色。10月上、中旬,新一代成虫选择l~2年生小侧蔓蛀入,独居越冬。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彻底剪除虫蛀枝和纤弱枝,集中烧毁,杀死越冬成虫。4~5月,结合葡萄病虫害防治,在喷雾叶片的同时,喷茎、枝至湿透,触杀成虫。
2.药剂防治:随时检查,发现主蔓节部有粪屑排出,用注射器从蛀孔射入80%敌敌畏原液少许熏杀幼虫;
供应大量葡萄小苗,欢迎联系洽谈! 013116895198 (刘瑞庭先生)